一旦发生核与放射事故,是穿雨衣靴子、服用稳定性碘还是隐蔽、撤离?推荐性标准出台

  • 2023-09-06 15:54
  • 作者:王晓冬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王晓冬) 一旦发生核与放射事故,是用手帕、毛巾等织物捂住口鼻?是穿雨衣、靴子等防护体表?是控制食品饮用水?是服用稳定性碘?是隐蔽在室内?是道路和建筑物表面用水冲?一旦发生核与放射事故,受污染的食物如何能达到可食用水平?


  9月5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的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核与放射卫生应急准备与响应通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出台,适用于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事故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不适用于非电离辐射的应急响应。《标准》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标准》规定了核与放射卫生应急中控制公众受照的应急行动水平与响应行动、控制应急工作人员受照的指导值、事故应急中的医学响应行动、事故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原则和事故应急中的操作准则。


  《标准》指出,受污染的食物(牛奶、水果、蔬菜、谷物等)可采用加工、洗消、去皮等方法除污染,也可在低温下保存,待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


  《标准》要求,在对应急计划距离内的公众进行剂量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公众成员受照的剂量水平,也要评价在人群中导致有害健康的总效应。


  《标准》列出应急响应行动的10条措施,而撤离是最有效的防护对策,可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受到来自各种途径的照射。


  一、隐蔽。人员隐蔽于室内,可使来自放射性烟云的外照射剂量减少到室外的1/2~1/10。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就可减少因吸入放射性核素污染所致的剂量,隐蔽也可降低由沉降于地面时放射性核素所致的外照射剂量,一般预计可降低到无隐蔽措施的1/5~1/10。上述减弱系数要视建筑物类型及人员所处位置而定。


  二、个人防护。空气中有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情况下,可用简易法进行呼吸道防护,例如用手帕、毛巾等织物捂住口鼻,可使吸入的放射性核素所致剂量减少到防护前的1/10。防护效果与粒子大小、防护材料特点及防护物(如口罩)周围的泄漏情况等有关。体表防护可用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三、服用稳定性碘。碘化钾(KI)或碘酸钾(KIO3)可以减少放射性碘同位素进入甲状腺。一次服用100mg碘(相当于130mg KI或170mg KIO3)。服碘时间对防护效果有明显影响,在摄入放射性碘前或摄入后立即给药效果最好;摄入后6h给药,可使甲状腺剂量减少约50%;摄入后12h给药,预期防护效果很小;摄入后24h后给药已基本无效。


  四、撤离。撤离是最有效的防护对策,可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受到来自各种途径的照射。对事故后的人员撤离应采取周密的计划。在事先制定应急计划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事故大小和特点,撤离人员的多少及其具体情况,可利用的道路、运输工具和所需时间,可利用的收容中心、地点、设施、气象条件等。


  五、避迁。与撤离的区别主要是采取行动的时间长短不同,如果照射剂量水平没有高到需及时撤离,但长时间照射的累积剂量又较大,此时就可能需要有控制地将人群从受污染地区避迁。这种对策可避免人们遭受已沉降的放射性核素的持续照射。避迁不像撤离时那样紧急,居民的迁移可预先周密地计划和控制,故风险一般较撤离时小。


  六、食品饮水控制。事故发生后,越早将奶牛和其他肉食用的牲畜撤离受污染的牧场,并喂以未污染的饲料,牛奶及其他肉食品的污染水平就越低,人们可能接受的照射剂量就越小。受污染的食物(牛奶、水果、蔬菜、谷物等)可采用加工、洗消、去皮等方法除污染,也可在低温下保存,待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


  七、控制出入。采取此对策可减少放射性核素由污染区向外扩散,并避免进入污染区而受照射。其主要困难在于长时间控制出入后,人们会急着要离开或返回自己家中,以便照料生产或由封锁区运出货物、产品等。


  八、人员除污染。应对已受到或可疑受到污染的人员除污染。其方法简单,但不要因为人员除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


  九、地区除污染。对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地区消除污染。道路和建筑物表面可用水冲或真空抽吸法。设备可用水和适当的清洗剂清洗,耕种的农田和牧场可去掉表层土并移往贮存点埋藏,也可深耕而使受污染的表层移向深层。


  十、医学处理。事故对工作人员和公众造成危害时,需进行医学处理。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