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研发迎来重大历史变革

  • 2023-10-24 13:48
  • 作者:王琦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药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2020年发布的《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按照中药特点、研发规律和实际,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


2020年前,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数量较少,2020年中药注册管理办法改革后,中药新药上市速度提升。2021年,共有12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2022年共有10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今年上半年已有54个中药新药提交上市申请,接近2022年全年的65个和2021年的62个。2023年2月《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出台后,“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证据体系的中药特色审评审批制度形成,改革完善了审评证据体系,强调整体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彰显中医药特色,标志着中药审评审批体系的重大历史性变革。中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审评审批有望全面提速,并进入常态化阶段。


笔者总结了《规定》出台对于中药新药研发的三个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保证研发质量的四个方面,希望促进中药新药申请人与审评者的双向奔赴。


改革的三个重大意义


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药与化药、生物制品的共同特点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不同点在于中药一般具有“源于临床,用于临床”的特点。中药新药研发,是从临床已有一定人用经验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验室和临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从而应用到更广泛人群疾病治疗的过程。所以,中药新药研发特点是“临床—实验室—临床”的过程,这明显有别于化药和生物制品研发“实验室—临床”的过程。


中药新药在上市前,多数已有一定的人用经验。一些中药新药的组方配伍,来自于中医经典著作或名老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充分的中医药理论支撑,大量临床实践的验证,包含着丰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信息,它不是在实验室中产生的。将已有的人用经验整合纳入中药的审评证据体系,充分体现了对中药人用经验临床事实的尊重。这既体现了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新药研发规律,又大大缩短了中药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的审评体系,必将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规定》在2008年版《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基础上,充分吸纳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熟经验,构建了符合中医药规律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实现了从“老鼠点头”到“人点头”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里程碑意义。


创新中药新药的研发模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


《规定》建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三结合”审评审批体系,将药品基本要求与中药特殊性相结合,遵循中药研制的特点规律,提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视人用经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贯穿中药研制各环节;改变了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注册类别依据的做法,按照新的中药注册分类(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以及同名同方药等)的不同特点,分章节系统阐释,推进有关要求。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古代经典名方转化为中药新药,新注册分类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分类从6.1类调整到3类。据报道,目前已有苓桂术甘汤、枇杷清肺饮等经典名方申请3.1类新药获批,清肺排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等申请3.2类新药获批。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监局积极组织推进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研究工作,先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等,加快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上市。


激活和提升中药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中药工业主营收入由2012年的5156亿元已增长到2021年的近7000亿元。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


《规定》的颁布,是落实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审评审批体系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研制规律,必将缩短中药新药研制周期,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中药新药上市,加速中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新政策的利好下,中药产业将迎来极大的激活和提升,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保证研发质量的四个方面


人用经验的质量控制


人用经验是“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核心,获取中药新药人用经验要重视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简化注册过程不等于降低要求。人用经验可以通过真实世界和临床试验研究获得,但需要注意在研发之前就要固定组方,再进行规范化的病例筛选、信息记录、统计分析等。


人用经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要达到四个相信:中医信,西医信,中国人信,外国人信。在评价时要避免“显著”“令人满意”等描述性词语,采用量化指标,依靠数据、依靠证据。对人用经验的疗效要做到三维评价:一是症状,二是证候,三是疾病。要依据疾病的中医和西医诊疗指南,全面采集治疗前后的症状信息、证候信息,以及与疗效评价直接相关的结局指标,包括实验室指标、功能评价、影像学评价、终点结局等。人用经验安全性评价要以安全为首要条件,开展理论评价、毒理评价、临床评价。


人用经验要形成证据链,中医药理论是中药新药研发的根本,人用经验是证据体系中的核心,临床试验是全球公认的评价手段,只有充分、完整、高质量的证据链,才能纳入中药的审评证据体系。


研发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新药研发的理念方向、工艺研究、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环节均需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视人用历史的研发理念。要坚持中医药标准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风险,确保研发出有效、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药。


中药新药研发过程要做到五“不唯”。


一是不唯成分论。《规定》中不再仅强调“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含量要求,体现了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强调临床价值导向,鼓励中药创新研制;二是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类别的依据。在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应尊重古籍记载的中药用法和人用历史的制备工艺,避免将指标成分的充分提取作为中药复方制剂工艺的研究目标。中药提取物中除有效成分(成分群)外的其他成分,有可能是与有效成分结构相近的化合物,还有可能是对有效成分理化性质或药剂学特征有影响的物质,这与化学药中的杂质不同,工艺研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伴生物的组成及比例等对有效成分性质的影响。


二是不唯纯化论。要对已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所用的工艺路线开展合理研究,避免盲目纯化。在对中药复方制剂所含有效成分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减少服用量、盲目纯化,可能导致“有效的处方”变成“无效的制剂”。


三是不唯药学论。国家药监局2020年发布的《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指出,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复方制剂,可根据人用经验对药物有效性的支持程度,适当减免药效学试验;若人用经验对有效性具有一定支撑作用,处方组成、工艺路线、临床定位、用法用量等与既往临床应用基本一致的,则可不提供药效学试验资料;依据现代药理研究组方的中药复方制剂,需采用试验研究的方式来说明组方的合理性,并通过药效学试验来提供非临床有效性信息;中药改良型新药,应根据其改良目的、变更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药效学资料的要求;中药复方制剂,根据其处方来源及组成、人用安全性经验、安全性风险程度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毒理学试验资料,若减免部分试验项目,应提供充分的理由。


四是不唯路径论。中药新药申请可根据中药人用经验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持程度和不同情形,选择不同的研究路径,开展多路径研究,即处方来源不同,人用经验的基础不同,则路径不同。对于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已有人用经验的药物研发,可尝试结合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临床试验,探索临床研发的新路径;对于已获取高质量真实世界数据,且通过设计良好的观察性研究形成科学充分的证据,也可与药品监管部门沟通,申请直接作为支持产品上市的依据。


五是不唯单药论。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而设的方剂,含有多种成分,能够发挥多靶点的治疗作用,这也是中药新药研发有别于化学药的重要特点。此前,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制剂一直是中药新药研发的热点,而《规定》强调临床价值导向,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类别依据的审评理念,将改变中药新药研发“唯单药”的倾向,促进更多满足临床需求、体现临床价值的复方中药新药产品的研发上市。


药材质量的控制


2020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组织制定了《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旨在对中药新药药材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


在源头控制方面,一是要固定处方,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评价的是固定处方,而非基本方、加减方的疗效;二是要固定药材,对药材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因素进行控制。在过程控制方面,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人用经验、各药味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等,固定剂型和制备工艺。在终点控制方面,要注重成品的质量标准控制。


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


2021年,我国中药新药研发领域多位专家学者联合发表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关键问题的专家共识》提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控制,应由申办者负责建立临床试验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机构建立适合中药新药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安全性数据,需要重视既往人用经验安全性数据的规范收集,申办者要对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判断与报告,研究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要及时、完整收集所有发生的不良事件。对于疗效性数据,要做到主要疗效指标数据可溯源,中医证候数据可客观记录,对照安慰剂可多维评价。


近年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对中药科学监管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出思想、画蓝图,定位准、方向明,强政策、推措施,成果出新,行业焕新。“三结合”审评体系的形成,推进了中国特色中药科学监管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中药新药研发的重大历史变革,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为中药产业蓬勃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