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产学研医”协同创新路径 2024医学科技创新论坛在海口市成功举办

  • 2024-04-23 17:21
  • 作者:刘鹤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我国临床研究数量占全球临床研究的1/3,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4月20日,在以“海南论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健康”为主题的2024医学科技创新论坛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马少华如是表示。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医”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创新生态,加速医学科技成果的临床应用展开讨论。


  医疗机构作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力量,在“产学研医”融合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临床研究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 廖家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 廖家智


  “创新要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展开,而这一过程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支持。这里的专业人员就包含临床研究人员。人才培养极为重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如是表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马少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马少华


  马少华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当前临床研究大多以大咖级教授为主导,但随着时间推移,来自大咖级教授的临床研究数量会逐渐下滑,医院的实力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医疗机构要注重对青年医生的反哺孵化,在临床研究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和医学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近三年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青年医生进行临床研究,同时还基于北京大学平台,与各大高校联盟合作,为青年医生寻找更多的资源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医疗机构也需要提供良好的机制和技术手段。


  廖家智提倡,医院要支持医学专家将自己的智力劳动转化为创新产品,使患者获益的同时,医学专家也应获取相应的回报,从而将医学专家的创新动力持续转变为生产力。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 杨薇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 杨薇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杨薇也认为,要激发临床医学专家的科研创新活力,医院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要打造完整的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绩效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并辅以一系列保障体系,从人力、物力到行政管理等方面为临床骨干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支持。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曾仲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曾仲


  “促进临床成果转化要运用好信息化工具。”在讨论中,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曾仲表示,医院拥有庞大的病人群体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通过信息化工具进行大样本队列研究,可以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思路,进而推动科技创新。


  据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马少华介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夯实临床研究工作,除在硬件设施上发力,还重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效率。该医院通过将临床研究信息化建设嵌入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实现了临床研究与临床医疗工作的结合。医院还开发了临床研究远程监察系统,正在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研究模式。


  在提升医院临床研究能力之外,在专家看来,提升医工交叉是“产学研医”融合的关键。


  廖家智指出,工科专家与医院之间的信息往往不能流通和互认。实际上,工科专家有多种方法能轻松解决医院的材料和工程需求,但医院遇到的困境和难点往往不被工科专家所了解,医院对于工科专家的技术也无从得知。


  他认为,为推动双方深入开展医工交叉合作,就必须加强工科专家与医院之间的信息流通,确保医院临床需求精准、及时传达。据悉,同济医院成立了医工交叉研究院,促进工科专家与医院定期交流。通过医工交叉合作,同济医院完善了此前研发出的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微创治疗方法,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


  据悉,此次论坛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海南健康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海南省医学会和健康界协办,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约500人到场参会,共设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探讨国家医学科技创新政策、科学研究前沿以及产业创新方向等重要议题。旨在促进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疗卫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刘鹤)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