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 局长谈丨重庆市药监局:建体系 优机制 提能力 以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助力药品监管提质增效

  • 2025-01-20 13:58
  • 作者:陈地龙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自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开展以来,重庆市药监局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药品安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围绕“防范风险、查办案件、提升能力”三条主线,结合“讲政治、强监管、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完善监管体系、优化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助力药品监管提质增效,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一、不断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体系


  一是持续推动落实药品安全党政同责。推动重庆市委、市政府将药品安全纳入市级平台(“八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进行常态化管理,将健全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体系纳入市委重大改革项目推进,积极推动市政府出台《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向各区县党委政府印发地方党委政府药品安全责任汇编资料,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促进责任落实。目前已有4个区县政府正式出台党政同责文件。


  二是持续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联动。深入落实《关于加强跨区域跨层级药品监管协同的指导意见》,推进川渝药品跨区域一体化监管机制建设纳入“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与四川省药监局对接“九个一体化”40余项任务,持续推动19项工作川渝同标,7个事项实现两地通办。互派检查员开展交叉检查30余次,共同开展监管执法人员培训200余人次。重庆市16个区县市场监管局与四川省22个区县市场监管局签订了协作协议,开展联合执法31次。会同市公安局等五部门研究完善行刑衔接等协同机制,联合印发《重庆市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建立突发事件协同处置、双向案件咨询、联合挂牌督办、重大疑难问题研判会商等联动机制。同市卫生健康委、重庆海关建立线索通报和联合研判机制,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重庆海关印发市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实施方案。健全药品安全监管市、区县联动协作机制,印发检查力量统筹调派使用管理等机制文件,推动三级监管工作协同。4个直属检查局与15个区县市场监管局建立信息互通、案件指导、业务培训、派遣观察员等联动机制。完善行纪衔接报送要求,共移送涉嫌违纪线索71件,纪检部门立案28件,已处理18人。


  三是创新宣传形式,提升社会共治意识。加大对“两法两条例”宣贯力度,录制重庆市药监局、区县政府、区县市场监管局及医药企业“一把手谈药品安全”专访19期,新华网专题录制宣传“一把手药品安全圆桌访谈”节目1期,经各大媒体平台视频展播、主流报刊文字宣传、公众号推送等全方位进行宣传。通过“一把手”亲身讲述对本单位职责和药品安全的理解,营造良好的药品安全监管宣传氛围,压实药品安全各方责任。组织中央、市属媒体深入报道重点亮点工作800余篇。利用“重庆药品监管”微信公众号、政务头条号新媒体矩阵推送药品政策解读、权威科普知识843条次。精心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和药监特色的方言情景剧“重庆药监小剧场”,联合市教委推出安全用药“开学第一课”,持续开通“药品安全科普专列”。创新打造“模拟法庭”实训课程,充分发挥国家药监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作用,检查四局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


  二、持续优化严防风险、提升效能的制度规范


  一是建制度强化常态防控。研究出台药品安全风险隐患研判暂行办法,严格落实区县市场监管局和直属检查局每月研判工作机制,建立药品安全风险入库和风险评估标准、重庆市“两品一械”安全风险出入库标准(第一版)、“两品一械”风险防控措施实施细则,按照风险类别和等级,动态建立风险台账,细化整改措施、明确化解时限、落实责任到人,形成完整责任链条。定期开展跨区域跨部门风险会商,10次更新发布“两品一械”风险隐患排查事项清单。组建重庆市“两品一械”安全专家委员会,定期邀请专家全程参与风险研判,为科学研判药品安全风险提供智力支撑。牵头起草国家药监局课题《药品安全风险会商工作指导原则》。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排查出风险隐患4017个,通过1180次组织研判,研判入库风险482个、已化解出库436个,已完成监督抽检8771批次,抽查合格率99.6%。


  二是立规范严格依法行政。推进加入PIC/S工作,完成药品监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开展内审。发布《重庆市中药材标准》和《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填补重庆市地方中药材标准空白。印发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药品追溯管理实施细则,逐步推进在渝经营药品全品种追溯,出台《化妆品抽样检验管理实施细则》。


  三是推改革提高监管效能。完成5个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调整,按不低于85%的比例目标逐年提高专业技术岗位占比。推进人事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分类探索干部一体化流动使用。建立岗位职责SOP,创新实行全员量化考核,激励全系统“赛马”比拼。积极争取检查局执法办案,强化省级药监部门执法力量。


  三、强力推进人员专业、治理有效的能力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育计划,引进硕士13名、博士及博士后5名,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开设“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提升班(30人)”。新设立工程技术药学专业检查员职称序列,新增国家级检查员3名、国家器械标准委员会委员2名,专业化检查员占比达到70.5%,有效承接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建设成效总结评估课题研究。选派17名同志到国家药监局相关司局上挂锻炼和参加优化药品补充申请试点培训,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推进区县药品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制定印发两批12项标准化建设制度,并选定5个区县市场监管局开展试点。实施基层药品监管能力提升“千人计划”,组织专题培训1000余人次。将区县检查员队伍建设和药品监管专业人员占比60%纳入实绩考核指标。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药品监管专业能力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动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考核试点。


  二是不断夯实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增扩各类检验参数1751项,获批国家级、市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入选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3个。争取市财政落实技术机构迁(扩)建项目资金1.46亿元,药品检验能力达2.5万批次/年。


  三是加快推进“数字药监”建设。推动“渝药安”应用纳入数字重庆建设“一本账”,结合国家药监局“两品一械”信用和品种档案建设4个试点,基本完成数据服务、行政许可备案管理、监督检查管理等5个功能模块开发,实现药品群体不良反应处置等部分多跨事件在试点区县贯通,累计归集治理追溯数据6.4亿条。


  四是打造渝药创新生态链。发起建设“渝药创新生态链”,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资”贯通的创新联合体,全市133家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重点高校和企业积极加入,发布首批在研项目174个。在国家药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有103个药品、31个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18个特殊化妆品获批上市,分别同比增长139.5%、63%、800%,首个1类创新生物药(赛立奇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重庆市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地龙)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