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药监体系智力支撑

  • 2025-10-20 16:26
  • 作者:魏民军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2024年以来,青海省药监局党组坚持以服务全省药品安全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以“严真细实快”的作风标准和“1+4+N”工作机制为抓手,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定位,立足本省实际、聚焦监管短板,系统谋划“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为构建科学高效、适应高原特点的药品监管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坚持高位引领,构建人才发展保障新格局


  青海省药品监管系统长期面临药学、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人才短缺、干部队伍年龄偏老化等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时,难以做到全面、深入的监管。例如,在对一些创新药品的审评核查中,由于缺乏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导致审评时间延长,影响药品上市的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药品安全风险。而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则导致监管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活力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药品监管形势。


  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在“以人才强监管、以专业促治理”战略引领下,号召多部门协同发力,使青海省药品审评核查中心检查员编制实现跨越式增长。从最初的7名扩充至18名后,2024年底一举增至50名,增幅达6.25倍,创省内单一机构编制扩充历史新高记录,检查员与药企比例优化至1:4,监管资源配置效率跃居全国前列。


  针对药品监管领域人才短缺的现状,青海省药监局采取系统性人才引进与培养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局联合组织、人社部门精心策划“校园引才”专项行动,重点面向药学、医学、生物工程等核心专业领域,采取“公开招录+定向引进”双轨并行机制,成功引进12名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同步完成6名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目前,审评核查队伍规模从31人扩充至4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由6人增至18人,高层次人才占比提升至36.7%。同时,通过干部交流机制,成功调任3名具有财务、信息化及文秘专业背景的公务员,有效解决了相关岗位人员紧缺的实际问题。这些措施为提升药品监管效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借力国家资源,打造技术赋能攻坚新路径


  以国家药监局柔性引才政策为抓手,通过精准引才、科学育才、专业用才,推动国家技术骨干“智囊团”下沉高原,为监管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人才工作保障体系。积极用好国家药监局柔性引才政策,将其作为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留存难题的关键举措。一是顶层设计精准发力。将柔性引才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省政府分管领导、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带队赴国家药监局对接政策落地;局党组专题部署3次,明确“精准对接需求、国家资源下沉、长效赋能发展”路径,建立“党组统筹、处室联动、专人负责”工作体系。二是政策制度系统完善。推进“药监人才雁阵行动”,制定《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工作程序》《药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指导手册》等配套政策,构建多维度制度体系;针对性制定《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柔性引才管理办法》,为人才引进提供全流程保障。三是体制机制高效运行。将柔性引才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一人一档、一项一策”管理机制,由局主要领导直接联系国家药监局人事司和援派保障单位,商榷技术人才援助事项;优化服务保障,协调人才公寓、定期关心生活,为援派团队搭建高效平台。


  深化引育共建,激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一是引才渠道精准拓宽。紧扣国家局柔性引才政策,结合“民族药传承创新”“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建设”需求,首次从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器审中心引进3名资深审评员,以“项目制+短期派驻”模式开展6个月驻点帮扶,形成“审评+技术+标准”全链条技术团队。二是本土育才靶向施策。聚焦省委“四地”建设战略与藏医药资源禀赋,梳理“医疗机构制剂审评规则粗放”等5项痛点,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安排年轻干部参与医疗机构制剂再注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等项目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三是帮带机制扎实落地。推行“师徒结对”模式,建立“需求清单—攻坚台账—成效反馈”闭环,组织药监系统干部、民族药企业负责人等参加专题培训,详解注册分类优化、变更管理完善等重点内容,提升产业人才创新能力。


  聚焦专业赋能,搭建人才作用发挥平台。一是人才成长通道畅通。依托国家药监局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在援派干部帮助下认定一批审评员、检查员,优先参与重大审评检查项目,激发干事活力。二是技术服务阵地夯实。建立“青海名方”库、“医疗器械审评服务工作站”,引进检验检测、临床试验等服务机构,为援派干部提供技术验证与数据支撑;开展“药监便民服务行”活动,组织援派干部跟随“清源”行动督导组深入道地药材产区、中藏药制剂室等,提供政策咨询、审评预审等服务。三是产业协同发展增效。以援派干部为牵引,邀请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调研组赴青指导,聚焦中藏药创新发展、药品研发等问题精准解答,就医疗机构参与中药民族药研究评价等工作交换意见,为打造青海特色中药民族药研发体系和生态奠定基础。


      “请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打造技术赋能攻坚新路径

  

     “请进来”赋能监管,锻造尖兵筑牢底线。一是区域联动搭建引智平台。立足新发展阶段,将干部队伍建设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局,2024年8月,首次与新疆、陕西等西北药监部门签订《“6+1”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西北片区跨区域药品监管协同合作框架协议》,为“请进来”引智赋能搭建坚实平台,推动干部拓宽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外脑+实战”激活监管动能。首创推行“外脑+实战”培养机制,邀请陕西、甘肃等省区国家级检查专家担任组长,深入高风险领域开展深度检查;协调北京、天津、广东等19名国家级权威专家与省内56名骨干组建11支队伍开展飞行检查,累计检查企业3005家,发现问题278项,约谈258家,立案查处28起,以强震慑净化市场环境。三是以查促学提升实战能力。依托专家“传帮带”机制,聚焦检查方案规划、现场要点把控等核心环节开展“一对一”指导,破解“不会查、查不深、判不准”瓶颈,推动检查员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质的飞跃。


  “走出去”筑梯赋能,锻造监管现代化人才方阵。一是高位引领锚定成长方向。确立“以人才强监管、以专业促治理”战略导向,构建“党组统筹主导、部门协同推进、上下联动落实”培养体系,破除“闭门造车”思维,全面启动“走出去”赋能工程。二是开放协同构建合作格局。今年与江苏、山东省药监局签署战略协作协议,为干部“走出去”提供制度化通道,推动干部在更广视野中汲取理念、锤炼能力。三是沉浸实训练就过硬本领。聚焦“两品一械”监管需求,创新“沉浸式+实战化”培训模式,分两批次选派40余名骨干赴陕西、山东药品和疫苗检查中心开展全流程跟班实训,这也是该省首次大规模外派实训,通过专家“一对一”带教、“点对点”指导、“面对面”点评的闭环体系,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战应用”的转变。四是对标一流转化学习成果。对接东部优质资源,首次选派12名业务骨干赴江苏、山东开展全流程跟班学习,促进区域监管优势互补,完成17项制度规范制修订,以学促改推动监管效能全面提升。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监管能力根基。一是创新培训机制。抽调审评、检查、检验等领域业务骨干组成讲师团,赴全省8个市州开展“送教下乡”督导培训,“手把手”指导实验操作,累计培训市县级监管人员300余人次,帮助基层解决“不会查、查不出”的现实困境,有效提升了属地监管履职能力。二是创新信用监管体系。出台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构建全链条机制,分层培训确保基层人员熟练操作,打造智慧监管平台,归集数据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格局。三是强化执法队伍素质。推广“学习理论+现场观摩+实地检查”三维培训方式,分区域开展基本技能培训。聚焦基层人员法规理解不深、执法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围绕“两法两条例”等重点内容,组织“以会代训、以查施教”专题培训10期,累计覆盖1300余人次。四是完善人才队伍网络。组建431人的GSP、GMP药品检查员人才库,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首次聘请省、市、县三级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发挥纽带作用,助力监管实效。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有效、精准实施,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特征鲜明的药品检查员队伍迅速形成,全省药监队伍整体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审评核查队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35岁下降至32岁,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年轻干部迅速成长,在药品注册审评、现场核查、风险防控等关键岗位上勇挑重担、崭露头角,已成为推动全省药品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人才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大大推动了监管效能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全省办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48件,同比增长118.1%,预估产值增长1.06亿元;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审评时限由6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10个工作日;在2024年度全国药品安全考核中,青海省首次获得优秀等次,充分彰显了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成果。(魏民军)


(责任编辑:赵红)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