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抗肿瘤药市场析:呼唤自主研发和专业化销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公布的数据,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其中男性530万,女性470万。预计到2020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将达到1500万,发展中国家的肿瘤病人总数将增长73%,而发达国家的肿瘤病人总数将增长29%,这与老年人口增加密切相关。
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160万人以上,因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7.9%。目前,在大、中城市里,肺癌、乳腺癌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位居前列。与此相对应,我国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方向都指向以上恶性肿瘤的治疗药物。
总体需求大于供应植物碱类领跑市场
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上世纪60年代初期已有部分品种开始生产销售。40多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生产已由个别品种发展到系列化产品,研发和销售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研发(包括仿制)及市场营销上的成就令人瞩目。
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已有近百家(包括中药制剂生产厂家)。其中,原料药厂20多家,制剂厂和中药厂有60多家。迄今为止,我国抗肿瘤药物已发展到七大类160多个品种。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4月公布的22个基本抗肿瘤药物,我国全部都可以生产。我国年产抗肿瘤药物30多吨,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上海等地。但产品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总体说来,抗肿瘤药物市场需求大于供应。
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可粗略分为植物碱和其他天然药物、抗肿瘤抗生素和相关物质、烷化剂、抗代谢药、其他抗肿瘤药五类(术后、放疗以及化疗等其他辅助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及免疫增强剂不在此次分析之内)。笔者对上述药物的医院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抗肿瘤用药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02年市场规模较1999年翻了一番,达到70亿元人民币,每年用药金额增长速度超过25%,其中2001年的增长速度高于50%。虽然2002年增长率较2001年明显下降,但未来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近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医院市场各类别用药状况(见表1)显示:植物碱及其他天然药一直是抗肿瘤用药的领先类别,市场份额(金额百分比)从1999年的39.1%上升到2001年的39.23%,2002年继续稳步增长达43.99%。抗肿瘤抗生素及相关物质近年来的市场份额均在20%左右,2001年为23.01%,2002年为18.05%。
表1:我国抗肿瘤药物医院市场各类别用药市场份额及增长率
2001年 |
2002年 |
|||
市场份额 |
同比 |
市场份额 |
同比 |
|
植物碱/其它天然药物 | 39.23% |
17.44% |
43.99% |
39.52% |
抗肿瘤抗生素/相关 |
23.01% |
25.74% |
18.05% |
-2.38% |
烷化剂类 |
5.75% |
55.55% |
3.43% |
-25.81% |
抗代谢药 |
18.27% |
64.03% |
19.23% |
30.93% |
其它抗肿瘤药 |
13.75% |
11.72% |
15.30% |
38.52% |
总计 |
100.00% |
26.84% |
100.00% |
24.42% |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