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2019年1月12日 星期一

痛风药物市场老产品仍是当红花旦 呼唤新的产品

  • 作者:胡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52

    痛风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富含核蛋白的食物增多)、肥胖者的增加,以及对本病的重视程度加强等,痛风已不再是国人的罕见病,其患病率较15年前增长约15~30倍。
    资料显示,痛风本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5世纪国外就有关于此病的描述。直至17世纪,科学家才从显微镜中发现痛风结节内有一种结晶。以后又从痛风病人的血液、皮下组织和关节软骨沉积物中查出尿酸盐。至此,人们才明白痛风是一种由于血尿酸过高沉积在关节或其邻近组织所引起的特殊疾病。痛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主要是酶缺陷引起的,常伴有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遗传倾向;后者则是由肾病、血液病、用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痛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中,但是目前中老年女性和青年男性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陈适告诉记者,如不积极预防或者治疗不当,痛风会发作得越来越频繁,症状也会随之加深,侵犯的关节也会越来越多。随着多个关节同时受累,痛风会发展为慢性(长期性)疾病。反复发作可造成关节永久性损害,包括长期疼痛和僵硬、活动受限及关节变形。当病情发展时,结晶还会在软组织中沉积,并在皮下形成叫做“痛风石”的肿块。结晶在肾脏沉积会产生肾结石并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临床治疗主要以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磺吡酮及苯溴马隆)和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为主。急性发病期主要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缓解期主要应用促进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合成药。
    
    药物市场老产品当家 
    
    由于机理明确,临床上治疗痛风并不困难。除患者有意控制饮食外,药物治疗可以迅速终止痛风的急性发作,并能有效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复发。从临床来看,抗痛风药物目前品种不多,一般来说,针对急性痛风对药物有以下几种:
    
    秋水仙碱 
    是从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它可以抑制尿酸盐结晶引起的白细胞增加,干扰白细胞的趋化性,可以说是作为痛风急性发作时,抑制炎症反应的强有力的药物。但是服用秋水仙碱常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大剂量使用可引起骨髓抑制、肝细胞破坏及神经系统毒性。对于年老体弱、心血管及肠道疾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应慎用。
    
    非甾体抗炎药 
    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作用与秋水仙碱一样,但由于秋水仙碱的毒副作用,使很多患者更愿意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其主要抗炎作用表现为缓解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改善某些肌肉、骨骼、关节的功能,能有效防止水肿、细胞渗出、疼痛。 
    
    保泰松和吲哚美辛 
    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严重,目前已较少使用。 
    
    缓解期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排尿酸药,另一类则是抑制尿酸合成药。  
    目前常用的排尿酸药有以下三种:羧苯磺胺(probenicid丙磺舒)  
    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致利尿酸作用。约5%病人发生皮疹、发热、肠胃刺激、肾绞痛及激起急性发作等副作用。
    
    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 
    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的疗效,此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慎用。
    
    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 
    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在欧洲广泛应用已有多年,毒性作用轻微,不影响肝肾功能,很少发生皮疹、发热,但可有肠胃道反应、肾绞痛及激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主要是别嘌呤醇。
    
    别嘌呤醇(allopurinol) 
    是至今惟一能有效减少尿酸生成、降低血及尿中尿酸的水平来治疗原发性痛风的药物,它在体内能竞争性地抑制次黄嘌呤醇的活性,使次黄嘌呤、黄嘌呤合成尿酸受阻,从而降低血尿酸的浓度。但是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其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与用药剂量有关。另外,别嘌呤醇的血液浓度还取决于肾功能是否健全。 
    陈适表示,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几十年的老产品,其在临床上的出现和使用都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比如说,丙磺舒和秋水仙碱都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而临床上使用较多、副作用较小的苯溴马隆也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78年由德国Heumann公司研制而问世。尽管在四五年前有一种新的肾脏促排药开始在临床使用,但是临床医生的认同度并不高,大部分医院都没有开始使用。可以说,抗痛风药物市场依旧是老产品当家。
    
    国内企业后来居上 
    
    在老产品中,不同类型的抗痛风药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也各有不同。这种市场地位除了与药品本身的疗效有关外,还与副作用以及药品本身价格有关。在采访中,有多名痛风方面的临床医生告诉记者,苯溴马隆在自己的医院使用比较多。数据显示,从整体市场销售金额来看,苯溴马隆可以说一直是抗痛风药物市场的领军产品,连续多年稳坐头把交椅,2004年其销售金额占到整个抗痛风药物市场的74%,其次是别嘌醇(占8%)和秋水仙碱(占7%)。
    事实上,别嘌醇由于是临床用于抑制尿酸生成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以长期使用,在临床上的使用量较大。据卫生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别嘌醇的使用量一直占据抗痛风药总量的80%,但是销售金额则仅占20%左右,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专家指出,价格低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朝阳医院西区肾病科主任秦晓新告诉记者,别嘌醇每片的价格只有1毛多,即使长期使用,病人所花费用也极其有限。而苯溴马隆不仅销售数量一直靠前,而且由于单价较高,一片接近4块钱,销售金额远远领先于其他两种药物,市场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市场潜力不可低估。 
    秋水仙碱是作为痛风急性发作时,抑制炎症反应非常有效的药物,但是其毒性很大,病人通常因消化道症状不能忍受而停药,或者短期内红肿热痛症状控制住后迅速停药,因此使用虽然频繁但是用量很小。代理销售该产品的云南龙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全国每年销售的秋水仙碱大概在5000件到6000件之间。该品之所以在国内痛风市场屈居第三,主要原因是:第一,其副作用大,病人一旦症状得到缓解立刻停药,不能长期服用。第二,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该公司代理的秋水仙碱在医院的招标价格不到14元,每一片价格只有几毛钱,还不到苯溴马隆的10%。 
    正因为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整个市场领域中,生产别嘌醇片的上海延安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金额排名第三,而生产秋水仙碱的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排名第四。
    应该说,一方面由于痛风发病率偏低,在我国约为0.3%~O.84%,对药品的消耗相应比较少;另一方面,抗痛风药大多是价格低廉的老药,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加上控制病情和治疗周期短,所以市场投入的吸引力和回报率相对较低。也正是如此,一些企业对于抗痛风药物市场并不看好。当记者联系某别嘌醇知名厂家相关部门进行采访时,该上属集团市场部人员明确表示,在市场部的统计资料中并没有别嘌醇的相关数据。当记者询问原因,并追问是否是因为该产品是小品种,对企业利润贡献率过低时,该工作人员表示默认。
    但是在传统企业并不看好市场的同时,国内一些新进企业对抗痛风药物市场,尤其是苯溴马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记者手中拿到的一份数据显示,生产苯溴马隆(商品名为立加利仙)的江苏昆山龙灯瑞迪制药厂以及江苏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原江苏武进制药厂)痛风用药销售金额在2004年分别占到国内销售的第一及第五,德国赫曼大药厂的痛风用药销售金额则占到全国销量的第二。当记者向江苏昆山龙灯瑞迪制药厂市场部进行求证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厂其实就是德国赫曼大药厂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在龙灯瑞迪未杀入抗痛风药物市场之前,德国赫曼的苯溴马隆基本上是属于自然销售,现在则几乎是从龙灯瑞迪代理的产品。谈及国内其他生产企业,该人士表示,常州康普进入市场的时间要比龙灯瑞迪晚一到两年,主要销售的是仿制药。或许由于不占先机和价格上的优势,该人士肯定地说:“常州康普的销售量和销售金额是没有办法和我们相比的。”实际上,除了国内除了这两家企业之外,还有一些企业也进行苯溴马隆仿制药的生产。相对于其他产品的寂寥,苯溴马隆的生产和销售显然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 
    从绝对人数来看,中国事实上还存在一个庞大的患者人群,加上痛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呈现出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因此开发新药的市场潜力相当大。秦晓新指出,虽然痛风市场目前整体看起来回报率并不高,但是一旦有产品能够垄断市场的话,其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看来如何把握商机,更为充分地开发痛风市场的潜力,国内相关企业应当好好考虑。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