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械企业加速抢占细分市场
8月28日,喧天的锣鼓温暖了沈阳的初秋。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正式向全球发布其三款旗舰新品NeuViz16多层螺旋CT、Sparkler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Neulife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其中,NeuViz16多层螺旋CT和Sparkler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成功研制再次填补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打破跨国公司多年来对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垄断。辽宁省卫生厅副厅长曾晓非认为,这不仅标志着东软在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制与生产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已经跻身全球高端医疗设备生产行列。值得关注的是,东软医疗同时宣布,开始进军“健康服务业”。
近期,随着基本药物目录等医改方案细则的不断公布,上半年保持低调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纷纷出击———鱼跃医疗收购中药器械厂家,IBM提出“智慧的医疗”,等等。平安证券杨晓昊认为,基于对未来扩容的市场预测,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都会加速布局,抢食医改大蛋糕。
硬件商试水健康服务
“东软医疗有了新的业务定位、公司使命和发展战略。”履新不久的东软医疗总裁江根苗强调,东软不仅要做医疗领域的软硬件供应商,更要做一个“医疗系统集成商”。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东软医疗不仅转向高附加值的大型高端设备,同时有意进军健康服务领域。
据悉,东软医疗已经注册了“熙康”品牌,用于拓展健康服务业,并在沈阳医大二院开始了相关试点。江根苗介绍,“熙康”打造的是一个为家庭提供实时在线服务的虚拟医院,主要是通过IT技术和设备,将三甲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形成有机联盟,通过健康档案的管理,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沈阳医大二院有关专家表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将完全超越物理设施的限制,“过去可能只有100个床位,每天只能看1000人的门诊,今后可能关照1万人的健康。”
这样的梦想可以实现么?在东软的设计蓝图中,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健康管理。江根苗举例,一个孕妇可以通过身体上的传感设备,将胎儿的所有信息通过数字网络上传到医院妇产科,医生通过网络完成对孕妇的健康监测。“网络成为个人和医院的‘接口’,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医生,实现个性化的跟踪管理和治疗。”这样的设计可以覆盖孕产妇和婴幼儿监护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病等慢性病治疗。
东软医疗进军健康服务业的信心来自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记者在一份第三方调研报告中看到,有60%以上的城市家庭愿意为这样的个性化服务每年支付数千元的费用。“一般人很少关注自己的健康记录,比如自己五年前体检是什么状态,我几乎记不得了。”沈阳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做到“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方面太需要有人指导了。”同时,服务医疗行业十几年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关系,也让东软具备一定的运作基础。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从一个软硬件提供商转型为一个健康管理的综合服务提供商,东软还需要整合大量的高端医疗资源以及进行人才储备。
基础器械大势向好
很多人都听说过,浙江商人卖缝衣针成为巨富的故事。今天,鱼跃医疗也盯上了“针尖上的生意”。7月,鱼跃正式收购了成立于1956年的苏州医疗用品厂。这是一家中医器械产品、专业设备企业,并拥有百年历史的“华佗牌”中华老字号。鱼跃医疗董事会秘书陈坚介绍说,苏州医疗用品厂是中国极少数以自有品牌在国际市场营销的医疗设备企业之一,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拥有系列电子针灸仪、针灸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22项医疗器械注册证。
此次收购,有着很微妙的背景。平安证券杨晓昊分析了其中三个因素,即从2006年开始,国家卫生部集中推出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举措;在新医改的纲要中,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配套文件之一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于5月7日正式发布。在记者走访的各地社区卫生中心,中医师受欢迎程度日益提高,中医理疗在社区预防保健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广州越秀区的一位老阿婆告诉记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她已经学会给家人按摩、拔罐,“我犯了风湿痛,就来找医生针灸,很管用”。
对鱼跃来说,本次收购进一步充实了企业低端产品线,补充了可吸收缝合线、采血针、艾条等一次性耗材。陈坚透露,收购完成2个月来,苏州医疗用品厂经营运行情况不错。他表示,全球针灸针市场很大,约17亿~27亿支(不包括电针),但日本、韩国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较大,中国必须迎头赶上。记者了解到,随着新医改方案的推动,国内基层医疗市场例如中医院、中医诊所、家庭理疗对中医器械的需求非常旺盛。“我们的6路、12路电子针灸仪始终脱销。”陈坚认为,中医器械的研发和生产现状与现有的市场需求不匹配,未来成长性取决于研发能力和市场化速度。
记者注意到,随着新农合和社区医疗的架构日渐清晰,低端市场的设备补充和更新需求被迅速释放,一些嗅觉灵敏的基础医疗设备企业如新华医疗都在加紧布局,并扩大产能。据悉,新华医疗上半年净利润增长四成,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与新医改政策有很大关系。
其实,不止上游生产企业看好基础医疗器械,中间的经销商也十分看好基础医疗器械。安徽百姓缘大药房总经理周双才告诉记者,未来家用器械将是医药消费的又一热点,尤其是中医器械的使用将更为普及,例如用于刮痧、艾灸、温灸、拔罐、按摩等的器械,“家庭保健器械虽小,市场却很大”。记者了解到,一些小型的家用中医器械,例如电子针灸仪、电磁波治疗仪、按摩仪等在药店终端销路不错。周双才认为,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基础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动力除了政府的投入,根本上是全民保健消费的巨大增长,“企业要及早认识到这一趋势,提前布局,小耗材也有大生意可做”。
普及型器械机会频现
“近年来,DR(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的价格一直在缓慢下降,这跟国内企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北京宝利康医学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向晨看来,本土企业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具备了与外资产品PK的能力。新医改8500亿元中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投入,不啻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但如何获取更多订单?如何保证充足产能?本土企业将面临考验。
其实,本土企业早在两年前就推出了售价仅几十万元的全身DR,但市场反应平平。外资品牌的质量口碑让众多医院在选择时有了消费惯性。对此,刘向晨表示,DR虽然正在成为普及型器械,但技术含量并不低,“我们要让更多基层医院用得起、用得好,必须提供性价比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记者了解到,宝利康自主研发的“自动伺服技术”目前能够比肩国际巨头的产品,但其DR售价仅为外资产品的60%左右。
在公共卫生领域,还有些不起眼的“小”器械也有“大”市场。据复旦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方祖祥教授介绍,国外急救医学领域的心肺复苏器械已呈现大众化趋势。他说,由于美国大量装备了可供公众自行操作的“傻瓜型”心肺复苏器械,病人在医院之外的抢救成功率从过去的1.4%提高到31%。近年,日本大规模普及这类急救器械,规定每5000人社区配备一台,可与消防龙头的配备密度相比。但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只有一家企业做出了样机,却并没有大规模生产。
专家们认为,结合社区医疗,康复保健型医疗器械将会十分普及,目前虽然类似这样的科技成果不少,但却缺乏有效的转化途径。科技部工作人员林宁告诉记者,医疗器械科技成果一般转化期为3~5年,千万元级的投入,“例如便携式经络诊断治疗仪,体积小,效果明显,非常适合产业化生产”。有关专家认为,普及型器械的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以政策、资金等加以推动,帮助企业走完全程。业内人士指出,政府采购的导向对促进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把替代进口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会给本土企业更多成长机会。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