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研发中心纷至沓来 国内药企何去何从?

  • 作者:于建平
  •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 2014-09-06 08:54

    在与跨国医药企业争夺市场的竞争中,国内医药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内医药企业如何应对?“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医药企业共同努力,而医改出台鼓励国内企业新药研发的政策将是个契机”。 
    “其实,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们也是没有办法,虽然我们的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光明似乎就在眼前,但高额的临床试验成本和漫长的等待期使我们无法再承受了。现在正好有外资医药企业开出了比较高的技术转让费用,想收购我们,我们正在考虑接受,因为光靠我们自己,研发工作很难维持下去。” 日前,一位从事了多年肝病治疗药物研发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公司药物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接下来需要更多资金,也需要一些时间来解决技术问题,企业难以为继,而外资在这个关键时刻到来,企业面对即将到手的研发成果也只能忍痛割爱。 
    专家表示,近年来,由于国外新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跨国医药企业已把目光投向中国这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在新药研发领域,跨国医药企业或以低价把部分研发段外包给国内医药企业,或是直接购买国内药企取得的初步研发成果。 
    
     外资研发中心大举进入 
    
    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丰富而廉价的科研人员、低成本的临床试验,外资医药企业不仅纷纷在中国设厂,而且将研发中心建到了中国。 
    7月初,全球制药企业排名第二的葛兰素史克宣布,将在上海设立其全球第32个研发中心,该中心将为全球范围研发用于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药物,这也是其在全球重点拓展的一个业务领域。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7月底表示,罗氏计划年内在中国内地设立全球药品研发中心,使其形成药物研究、药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环节的整体布局。近日,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宣布已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正式在新药研发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据悉,礼来与和黄医药的全部合作金额高达1亿美元,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据了解,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在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 
    “最初外资医药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只是生产和销售,现在逐渐转变为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据业内人士介绍,继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在中国建立医药研发中心之后,阿斯利康、礼来、罗氏、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研发投资,他们一致看好中国的医药研发环境及巨大的市场空间。 
    据悉,上海张江就有4个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一类新药和20多项接近后期的项目得到合资或注资,某外资企业拟出资3700万美元购买上海一家医药企业的科研成果。 
    
     国内药企研发的尴尬境地 
    
    “目前,我国在医药尤其是在生物制药方面发展很快,而且我国有劳动力资源优势,研发投入也少,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多优势。”业内分析人士认为。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新药研发最难的时期是起步阶段,充足的资金链和完善的设备非常重要。而国内药企往往存在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时候,那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跨国医药企业,以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取得创新药物雏形,无疑更快捷、更经济。 
    专家指出,已经有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手段,获取了我国一些只差一步就将成功的科研成果。为了控制研发项目的进展,跨国公司运用专利战略,用重金收购国内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或把这些专利搁置起来,或延迟这些项目的发展,而让自己的项目快速推进。“更严重的是,这些跨国公司把潜在的中国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了”。 
    
    国内的新药研发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其实我们认准要自己研发,我们也知道只有自主创新、企业才能长期发展,但很多现实情况是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的,我们也有苦衷。”一位医药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坚持走自主创新药物研发之路,一旦成功将获得颇为丰厚的收益,远远高于仅做部分研发的利润,但如果失败了,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很可能是血本无归。如果将初步取得的科研成果转让,从短期利益来看,可以保持公司稳定运行并获得一笔收入,但从长远看,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掌握在手,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种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其实对企业发展伤害更大。因为目标越明晰,发展路径越能设计得详尽,成功的概率也会越高。”专家认为。 
    有专家指出:“如果长此以往发展,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更严重的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药物越来越少,创新医药的产业链将无法形成规模,整个国家的制药企业将一直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仿制药品,国家新药研发的国际地位将大大受损,受制于人。” 
    
     新药研发出路何在 
    
    在与跨国医药企业争夺市场的竞争中,国内医药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内医药企业如何应对?“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医药企业共同努力,而医改出台鼓励国内企业新药研发的政策将是个契机”。 
    “新药研发并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行为,还与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未来密切相关。”专家认为,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任何创新产品都会面临初期市场启动风险。对医药企业来说,在市场启动期不仅要对研发和生产进行足够的投入,还要对市场销售进行投入,这是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累计投入最大的阶段,是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及对市场的判断能力的考验。“这些因素尚在企业可以把控的范围内,而市场体制障碍问题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目前国内很多医药企业宁可在竞争激烈的仿制药品市场抢夺份额,也不愿意加大力度投入自主研发,除了资金限制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愿意承担新药市场化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通过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启动创新产品市场》报告分析,我国创新产品初期市场难以启动、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创新成果难以进入市场的现状是制约医药企业主动创新的主要因素。专家指出,只有鼓励创新的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才能真正充分调动起企业主动研发创新的能动性。 
    “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国家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国外创新研发的药品在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及质量标准检测后,很快就能打开市场销路。”专家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加速创新药品的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效益和企业研发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制约创新药品市场化的外部因素不加以改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药研发企业的信心。”业内人士指出。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