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保改革促公立医院改革

  • 作者:王保真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21

    公立医院改革意义重大。目前医保、医药及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成果,已为公立医院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只有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上述改革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随着全民医保的实施,城乡居民和医疗机构对药品、医疗服务及各项检查等价格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更易刺激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因此,全民医保客观上要求建立医药费用适时监控与预警机制。盯紧并有效控制快速攀升的医疗费用,不仅是医保部门的职责,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触及的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求其各项配套措施要及时跟进。  
    
    首先,公立医院改革亟须合理的支付制度作推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是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医改,对此还一时难以破解。例如,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财政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尚不明朗;另外,取消“以药补医”或尽快提高过低的医疗技术收费价格,在短期内也有难度。在此背景下,各级医疗机构期盼加大全民医保的覆盖面,持续增加对参保者的需方投入,改革与完善支付方式,为公立医院获得间接补偿。  
    
    其次,实施不同方式的混合(或复合)支付方式,既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也是医保制度运行机制完善的必由之路。之所以提倡灵活选用不同组合的混合支付方式,主要源于不同的支付方式各自存在长处与局限性,特别是在其局限性方面,若公立医院医疗管理等各项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往往会造成不顾参保患者的病情需要,人为限制处方金额或用药剂量;或者不执行出入院标准,推诿疑难重症患者,或不待患者病情稳定即安排患者出院等一系列问题。医保和医院还应共同针对不同支付方式的局限性与弊端,明确监管的内容和办法。例如,实行按人头付费,可能增加医患矛盾,也可能出现贻误病情现象,实践中应重点防范减少服务内容、降低服务标准等行为;按病种付费,可能产生诱导重复手术与住院、分解收费等弊端,应重点防范诊断升级、分解住院等行为;实施总额预付制,若过分考虑节约归己,可能贻误病情,造成医患矛盾,为此应重点防范服务提供不足、推诿重症患者等行为。  
    
    第三,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引导公立医院主动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服务成本。公立医院改革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控制与降低公立医院的成本。只有把医疗成本控制在社会成本以下,医院才能有适度的结余。要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减少重复检查、合理搭配使用基本药物等措施,尽量减少患者的医疗费。并且要将降低患者人均住院费用、降低药品结构比例、提高技术性服务比例等指标,作为综合目标考核的重点。这已成为缓解“看病贵”的关键。  
    
    医疗支付制度改革的关键与核心,就在于通过多种支付方式与结算办法等经济手段,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担和风险控制机制,以降低参保人群的费用,进而促使医疗质量与服务效率的提高。医保制度改革的这一取向,恰恰是撬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支点。比如实施按服务单元和病种付费的综合运用,可从机制上规避医院和医生自立医疗项目,扩大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频次等不良倾向。这不仅可促使供方提高服务产出效率,也有利于加强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效率。又如实行按人头付费,可以有效改变费用支付的投向,促进财政资金投向需方,引导资金跟着人头走,既使公平、效率得以充分体现,更能评判、影响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    
    
    在完善、规范支付制度的同时,从宏观层面,全方位、立体式强化对公立医院的内外部监督管制与费用控制也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明确医院微观的经营目标,强化行业管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等多措并举。(作者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