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放眼看世界 跨步走出去

  • 作者:姜恒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16

    2001年,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中药产业正式踏上国际化征程。而当时,中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仅为639亿元,销售总额为503亿元,利润总额为54.8亿元。但困顿的现实挡不住追求梦想的脚步,中药产业仍然满怀信心地上路了。  
    
    一晃十年,虽然经历了艰难险阻,但我国中药产业披荆斩棘,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得风生水起。工信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3281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4强,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08亿元,利润总额达365亿元,3项指标均比入世前翻了5倍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表示。  
    
    观念更新:开拓国际视野  
    
    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医药事业,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近现代以来,这种中医药文化在西方现代医学体系的强烈冲击下,不断嬗变,持续前行。“中医药文化其实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自明清以来就不断吸收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传统药物。但受历史条件所限,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之前,中药产业开放程度远远不够。”房书亭说,随着中国加入WTO,这种局面开始被打破。入世给中药产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当属观念的更新。自我国实施中药产业“走出去”战略以来,犹如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中药行业在放眼看世界、跨步出国门的过程中,整个产业界都开阔了视野。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药产业也必须与其他国家产生联系,产业界的思维方式悄然改变。在“中药西制”理念推动下,从丸、丹、膏、散等传统剂型开始,传统中药悄然“变身”为片剂、胶囊剂、浓缩丸等现代药物常用剂型。之后,从单纯剂型改变逐渐到探索药物有效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一大批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产品及先进工艺方法应运而生。同时,一些大型中药企业也在自觉地追踪世界先进药品生产管理经验,在保证药效的同时,企业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在生产管理上严格遵循GMP要求,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探索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等。“通过GMP改造,中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700多家中药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远非10年前可比。”房书亭说,天士力、神威药业、康恩贝、康莱特、步长集团、修正药业、河南宛西、康缘药业等大型中药生产企业迅速崛起,这些企业生产车间的现代化程度完全不输于国内大型化学制药企业,有的甚至还可以和国际制药企业相媲美,相当多的企业在污水处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众多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更加关注世界医药产业科技发展前沿,紧紧跟踪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在信息攫取、使用方面更敏锐、高效、快捷。一大批具有现代科技创新意识、经济专业能力的生产型管理人才活跃在中药产业研发、生产、管理一线。同时,一些企业家眼光独到,将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不但关注市场需求及疾病谱的变化,而且对影响市场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保持着敏感。“某企业老总在机场得到某地发生旱灾的消息,立即打电话安排员工关注相关药材价格变化,分析对其产品销售的影响。”房书亭感慨地说,对这些企业家,人们不敢也不能再称之为“土财主”,而尊敬地冠以“儒商”——高学历(博士或博士生导师)的专家。应当说,入世10年来,中药产业中产生了这样一批有全局眼光的企业家,称其为专家型企业家,他们也当之无愧。  
    
    入世以来,中药生产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房书亭说,在2011中药行业峰会上评选出的百强中药企业中,80%的企业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如天士力建起中医药文化长廊,不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历代名医榜上有名,而且还在长廊上留下了企业“功臣”的足迹(脚印);宛西制药打造出展现中医药发展历史的青铜浮雕;同仁堂成立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等。这些企业把自身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在传承、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员工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此外,中药生产企业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出了表率,许多企业在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积极行动,纷纷捐药捐钱捐物,还有一些企业投身于捐资助学行动中,体现出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中的大爱精神。  
    
    产业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入世10年,中药行业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一批中药企业跻身于医药产业百强,打造大集团、大企业也是未来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房书亭说,这些企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质量过硬,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及相当的研发能力,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行业集中度提高方面都有更多机遇,因此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另外,一批外向型企业涌现并逐步壮大,成为行业整合的新生力量。比如,一些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跨领域企业开始在中药行业“跑马圈地”,助力部分企业在产业规模、产品方向、经营规模及原料产地方面得以快速提升。如华润集团收购东阿阿胶,成功推动了其中药保健化发展。  
    
    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3季度,我国中药商品进出口额保持了较快增长,进出口额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出口金额达16.79亿美元,同比增长41.89%。从出口情况看,民营企业成为中药出口主力军,出口金额占比高达50.86%,同比增长66.8%。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告诉记者,中药产业国际化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一些企业始终在不懈努力,并不断探索适宜的国际化路线。如在美国开展复方丹参滴丸三期临床试验的天士力集团,联合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扬子江药业、石药集团、修正药业等18家单位,组建“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以推动更多的优势中药品种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主流医药市场。  
    
    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和众多企业一道为中药产业走出国门而努力。去年4月30日,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以下简称《指令》)实施,给中药走向欧盟市场带来了困扰。为打开局面,继兰州佛慈药业的浓缩当归丸申请欧盟注册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同仁堂等企业的5个品种,积极推进其在欧盟注册。如今,兰州佛慈的浓缩当归丸已被瑞典药政当局受理,另外5个品种在欧盟的注册正在进行中。  
    
    坚持走出去:尚需驱动和助力  
    
    入世10年来,中药产业立足于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并经过众多企业的努力打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个产业的发展可圈可点,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阻碍和困难,比如受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影响,龙胆泄肝丸在国外遭质疑等。尽管如此,中药走向国际的步伐并没有放缓。“中药产业必须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将中药传统文化开放性精神发扬光大。”房书亭说,中药产业“走出去”尚待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三两年能做起来的,未来之路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无论如何,中药“走出去”是必然趋势,当然需要持之以恒。  
    
    房书亭认为,“走出去”的前提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怎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作,目前国内还有不同认识,而统一认识是快速发展的前提。“‘走出去’的同时应该做到内外有别。周恩来总理曾经指示,中药产业发展要有‘三先三后’,其中之一就是先国内后国外。对于短缺野生药材,在国内优先使用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大力发展家养、家种。像湖南等地种植的青蒿,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外青蒿素提取的需求。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必须下决心去做。”他强调。  
    
    医药行业是一个政策关联度极高的行业,因此中药产业的国际化离不开国家有关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房书亭指出,国家应该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行总体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指导意见、发展战略等。同时,还应对入世以来中药产业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管理。首先,中药产业在走向国际时必须注意知识产权保护,避免再次发生专利旁落事件。其次,大力发展科技,对重大疾病、重点药物的研发要有政策支持、舍得投入,要有引导,政策上有所倾斜。第三,在国家层面做好保密工作,在产品研发阶段尤其要高度重视,如对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种质种源的保密工作要严谨、到位。第四,虽然国家对于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在科研方面启动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新药研发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但是我国中药研发现状仍不容乐观。建议国家完善药品价格、医保等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按照中药自身规律和特点,完善中药新药注册管理办法;建立中药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企业创新联盟;选择若干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作为特殊支持项目进行重点攻关;重视和加强对中药经方的研究与开发;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育孵化器和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等。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