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近460万名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 强效低耐药药物应用仍是短板

  • 作者:中国食品药品网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9:03

    据中国医药报讯  记者靖九江报道  今年是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出台的第十年,也是首个强效低耐药药物恩替卡韦片进入我国临床的第十个年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10周年回顾与展望”会议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认为,过去十年是乙肝抗病毒治疗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十年——不但“乙肝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这一理念得到确立,而且对规范抗病毒治疗的认知越来越完善。但与我国庞大的乙肝患者人群相比,强效低耐药药物的应用仍是短板。 
    在我国,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新发和死亡的肝癌患者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多数是因病毒性肝炎所致。十年前,我国医务工作者对于导致慢性乙肝疾病进展的根本原因和治疗目标没有充分地认识,因而缺乏对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知。作为中国慢性乙肝防治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12月颁布的我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次明确了“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肝治疗中的基石地位,提出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预防和阻止肝硬化、肝癌发生。”而另一个推进抗病毒治疗发展的里程碑是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出现及其在临床上的迅速普及应用。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介绍,拉开中国乙肝抗病毒治疗发展序幕的口服药物是拉米夫定,但是拉米夫定所导致的病毒耐药问题给临床医生和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甚至动摇了人们将抗病毒治疗作为基石的信心。而百时美施贵宝推出的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片,则让医学界重新看到了曙光。研究显示,恩替卡韦片治疗3~7年后,96%的患者肝脏炎症明显减轻,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退,所有治疗前存在晚期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都有所改善,并且这些患者在长期随访中都达到了乙肝病毒载量的不可检测水平(<300拷贝/毫升)。临床研究数据还显示,初治患者接受恩替卡韦片治疗6年后,累计耐药发生率仅1.2%。我国2010年12月出台的修订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强调,要谨慎选择核苷(酸)类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 
    然而,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逾八成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七成以上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治疗。“这些数据凸显乙肝抗病毒治疗在我国所面临的挑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认为,我国应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建立价格谈判机制,以各方可以负担和接受的价格为更多的乙肝患者提供强效低耐药药物长期治疗,从而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而低效高耐药药物应该尽快退离治疗一线,尤其不应该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基层广泛应用。 
    翁心华教授则指出,未来十年乙肝治疗不但要继续加强医生对规范抗病毒治疗的认知,更要加强乙肝患者对于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教育,避免大量患者在出现并发症后再接受治疗的现象发生。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