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蛋白产业十字路口徘徊太久
大豆蛋白是以低温豆粕为主要原料,分离提取的大豆分离蛋白、大组织蛋白等加工制成的新型大豆制品,也是目前市场上的主导型蛋白产品,其蛋白含量和功能特性各不相同,因而用途也不尽相同。
记者从不久前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肉类蛋品类展会上了解到,我国大豆蛋白开发生产目前主要限于肉制品加工所需的大豆分离蛋白。 健康食品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为大豆蛋白制品市场的快速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氛围。由此,人们不难得出:大豆蛋白制品的生产有着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美、日等对大豆蛋白的应用都十分重视,对这一食品原材料的加工应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美国,其在大豆蛋白制品的生产上位居世界第一,在大豆蛋白应用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抵制转基因食品,所以转基因大豆蛋白的市场由非转基因大豆蛋白所替代,这将是当前大豆蛋白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享有绿色牛乳美誉是健脑美容润肤最佳营养素
据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李荣和教授介绍,大豆中其蛋白质含量约为38%,是谷类食物的4~5倍,大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与牛奶相近,除蛋氨酸含量略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为丰富,是植物性的完全蛋白质,在营养价值上,可与动物蛋白等同,而且大豆蛋白必需氨基酸组成较适合人体需要。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大豆蛋白主要是分离蛋白与浓缩蛋白,而组织蛋白只占很小的比重。虽然,不同种类的大豆蛋白蛋白质含量有多有少,应用特性也有所差异,但大豆蛋白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一种资源丰富和品质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在膳食中可以代替部分动物性蛋白质,有“绿色牛乳”和“素肉”的美称,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现代营养学、医学一致认为大豆蛋白质是健脑、美容、润肤的最佳营养素,对缺铁性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中国大豆蛋白产业过百亿元市场缺乏过硬配套技术保障
据了解,作为添加剂的浓缩大豆蛋白、分离大豆蛋白等在国内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美国90%以上的大豆食品是以大豆蛋白的形式来加以消费的。而从国际市场上看,美、日等国大豆分离蛋白技术开发目前居于垄断地位,按照食品加工需求,已经生产出注射型、乳化型、凝胶型、分散型、肉粒、肉粉等数十种类型的大豆蛋白制品,广泛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饮品、糖果、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几十类食品中。
如今,我国大豆蛋白市场需求量也逐步加大,据有关资料分析,仅为成品粮强化应用为例,我国年加工小麦、玉米、大米粉1亿多吨,如果按1/3的添加量计算,需大豆蛋白120万吨。相比之下,我国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总产量远远低于美国,每年需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我国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技术、设备与国际水平差距甚远,目前只能生产用于肉类食品中的蛋白粉,脱皮、脱脂率和氮溶解指数都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
记者了解到,我国大豆蛋白产业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规模小、研究与生产脱钩、生产企业盲目发展等。业内预测如不改变现状,国内超过百亿元的大豆蛋白市场将有可能迅速被外国产品抢占。据了解,美、日等国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厂家已经向我国糕点、饮料、肉食等领域大规模进军,势头迅猛。为此,专家建议,应对骨干企业进行政策扶持,组织力量攻关;技术开发要与生产企业实际相结合,开展应用研究;科研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龙头企业涉足大豆蛋白开发未来主导产品将替代食品添加剂角色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开始涉足大豆蛋白产业。以主要生产供应双汇集团大豆蛋白添加剂的合资企业杜邦双汇?漯河?蛋白有限公司一位中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漯河双汇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蛋白使用者,其大豆蛋白主要用于肉类加工。集团与杜邦合作首先是满足双汇的需求。目前,大豆蛋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其市场前景是不错的。鉴于国内该产业起步较晚,生产技术、应用工艺上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双汇集团与杜邦的合作一定能获得双赢。
秦皇岛金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粮食深加工企业,其中大豆浓缩蛋白是他们的主要产品之一。据该公司李经理介绍,目前,国内生产浓缩大豆蛋白的企业寥寥无几,很多人对这种产品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大豆浓缩蛋白不同于大豆分离蛋白,其蛋白含量要低一些,一般在70%左右,而且纤维含量比分离蛋白高,由于产品的本身性能,在添加到一些用肉量较少的肉制品当中时,会出现弹性稍差的现象。金海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的大豆浓缩蛋白具有良好的持水、持油性、溶解性和受外张力影响小的稳定性,可强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制品的口感和结构。李经理还谈到,在国内,大豆蛋白只是充当食品的添加剂和配料的角色,随着产业的发展,大豆蛋白一定要朝着主导产品的方向迈进。开发生产蛋白仿肉等可直接食用的产品,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营养天然保健食品,而我国大豆蛋白产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山东山松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大豆分离蛋白规模较大的企业,年产大豆分离蛋白2万吨。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谈起,就目前国内情况来说,大豆分离蛋白是生产和应用最普遍的大豆蛋白产品,分离蛋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该公司投入几千万元巨资,利用先进的生物处理法,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该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谈到行业发展时,李先生认为,国内该行业发展滞后,原因之一是缺少行业的规范性文件。其产品在功能性等微观检测方面没有一个依据,造成了市场竞争中的一些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规范标准的出台还有一定困难。
加工领域废水污染难题有赖于依靠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来解决
与动物蛋白相比,大豆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突出优势是物美价廉、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更多地用大豆蛋白替代动物蛋白成为国际趋势。业内专家认为,国内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积极利用其功能特性,生产多种功能性、专用性大豆蛋白产品。
李荣和教授告诉记者,除了在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外,在生产过程中,很多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高和对环境污染两方面难题。据介绍,生产分离大豆蛋白的过程中,其气味和污水排放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例如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企业,每生产1吨分离蛋白,废水生成量在40吨以上,而有机物腐败产生的臭味传播半径可达10公里以上。
目前,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已经成功解决了污染难题。中心以高温(或低温)豆粕为原料,在一条生产线上连续提取高纯度(>90%)异黄酮、皂甙、核酸、低聚糖、复合大豆保健功能因子、浓缩蛋白的生产新技术在大豆加工领域,首次实现了清洁生产、无废渣、无废水排放。该技术将固体排放废渣加工成纤维饲料或高纤维食品。废水经本技术处理后,COD值可由2000毫克/升,下降至24毫克/升,实现废水循环使用(国家标准规定,一级排放标准COD值为150毫克/升),解决了国内外大豆加工领域废水污染的一大难题。
同时,此项技术还能把原来分离大豆蛋白后的有机物中的大豆功能因子一次提取出来,所不同的是这项技术是先提取大豆功能因子,最后将大豆蛋白剩下,所提取的大豆功能因子产品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大豆保健功能与疗效因子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可以进一步开发出多种保健食品与药品。
相关资料链接:3种大豆蛋白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