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需积极干预治疗

  • 作者:李春霖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9:38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6年底的数据显示,至2007年,全球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6%,患病人数达2.46亿,而糖耐量减低(IGT)的患病率则高达7.5%,患病人数约为3.08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成年人糖尿病及IGT的患病率将上升至7.3%和8.0%,全球将有将近8亿人出现血糖异常(包括糖尿病及IGT)。中国有将近4千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识别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高危因素的干预,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糖尿病前期包括两种状态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减低(IGT)两种状态,其中IFG是指空腹血浆血糖(FPG)≥6.1毫摩尔/升(110毫克/分升)且<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同时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血糖(2hPG)<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IGT是指空腹血浆血糖>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同时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且<11.1毫摩尔/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如果同时具有IGT和IFG,则诊断为IGT。
    虽然均为糖尿病前期人群,IFG与IGT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却不尽相同,前者以空腹血糖升高为惟一特点,后者则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因此,IFG主要是由于肝脏胰岛素抵抗,基础状态下肝糖输出相对增加,以及早期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所致。而IGT则提示同时存在外周胰岛素抵抗,如骨骼肌胰岛素抵抗,以及早、晚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
    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它的出现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糖尿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同一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常高于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且,糖尿病前期人群往往合并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多种代谢危险因素,DECODE、DPP、TRIPOD等研究均证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此外,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微量蛋白尿及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干预不仅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积极干预可降低糖尿病风险
    国内外一些大型临床研究,如大庆研究、芬兰研究、DPP研究及印度糖尿病预防研究(IDPP)等均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但是,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是很难在短期内被完全纠正的,需要有专人进行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并需要严格随访和监督,因此付出的人力、费用等非常巨大。而且,临床工作中患者的依从性并不十分理想,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除生活方式干预外,许多药物干预试验已为我们提供了药物干预的参考,如STOP-NIDDM研究(阿卡波糖)、美国DPP研究(二甲双胍)、DREAM研究(罗格列酮)、NAVIGATOR研究(那格列奈)及ORIGIN研究(长效胰岛素)等。
    需要指出的是,除高血糖外,糖尿病前期人群往往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多种危险因素,因此单纯干预高血糖显然是不够全面的。2008年7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在华盛顿举行了关于糖尿病前期的共识会议,讨论了糖尿病前期人群除血糖控制以外的其他干预目标(包括肥胖、血压、血脂及高凝状态等),提出很多因素(包括腰围、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种族、年龄、空腹血糖、血脂等)均为糖尿病的预测因素。尽管一些研究显示降压、调脂、减肥等能降低糖尿病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但大部分研究均限于在干预期间有效,治疗停止后部分疗效即很快消失。因此,这些干预措施究竟是起到预防作用还是仅起到掩盖效果,干预治疗究竟是预防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还是仅延迟了其发展,这些问题仍悬而未决。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不仅要降低其糖尿病发生率,还要减少其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近年来临床学者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了针对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高血凝状态、肥胖等多因素的综合强化干预研究,在健康教育、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降糖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降低,正常血糖的逆转率亦增加。然而,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时间尚短,应在停止干预后进一步随访,以明确干预治疗能否真正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能否切实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终点事件的发生。
    对于如何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如果糖代谢异常程度很轻,可能更适合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果糖代谢异常程度较重,将来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则不妨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一些药物。在此基础上,监测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酌情选用降压药、调脂药、抗凝药等,这种综合全面的干预更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发生率,保护心脑肾等脏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为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