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药物创新亟待集成式研发
近日在成都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上,专家强调,我国是抗生素生产大国,但新型抗生素研发能力仍有待提升,抗生素药物创新要实现更大发展有待基础与产业的良好互动,资源与技术的有效对接。
发展有“底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谈到,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与出口大国,已有包括哈药、鲁抗、华北制药、浙江医药、石家庄制药等在内的多家抗生素龙头企业,另外还有200多家中小生产企业在生产抗生素。全球青霉素类的75%、头孢菌素类的80%和链霉素类的90%都产于我国,市场规模达800亿元以上。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表示,“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全面实施和积极推进,对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发传染病的出现,耐药菌的不断增加,也迫切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抗生素应用于临床。“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正在大力研究发展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蛋白激酶抑制剂的重定位、细菌群体效应抑制剂、新型细菌外排泵抑制剂、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和细菌甲基化酶抑制剂。
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邵荣光教授介绍,我国抗生素研发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高潮,从高潮到低谷,再从低谷到快速发展的过程。近10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抗感染药物的研究,抗生素研究的经费不断增加,在我国抗生素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建立了国家级抗生素筛选平台、药用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中心、抗感染药物药效学评价平台,以及抗感染药物研究产学研联盟。
邓子新也谈到,我国在抗生素药物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不断增强,主要研究机构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覆盖面广、队伍精干、研究跨度大,在资源收集与系统学研究、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生物合成机理研究、组合生物合成与结构改造、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优势。
贯通产业链
虽然我国抗生素的总体规模与出口规模占世界第一位,但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邓子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醒说,从产业现状来看,生产菌株的发酵水平低,副产物含量高,单位产量能耗大、排污大,自主产权的高端品种缺乏;从研发的角度说,前沿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研发水平低,尽管有高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但存在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严重的不足。
邓子新介绍,抗生素药物及其基因的主要来源是存放于各大菌种保藏中心的已有菌株、工业生产菌株、不同生境待分离菌株、基因组水平上基于抗生素基因簇发现的产物挖掘,目前在国内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等主要菌种保藏中心注册的菌种超过3万株,在菌种方面有很好的积累。“可是,虽然我国原始资源不少,却因缺乏系统研发能力致使研发脱节,丰富的原始资源很少变成有用资源,使得资源浪费甚至流失严重。”他说。
邓子新表示,从研究机构的角度来说,他们已经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但是要将原始资源变为有用资源或优质资源,需要多个环节的协同努力,任何一个研究机构都很难包打天下,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和技术平台与产业发展相配合。目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抗生素的基因资源挖掘,挖掘新型抗生素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如果技术方法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只能停滞不前。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因此,我国抗生素药物创新渴求基础与产业互动,资源与技术对接,亟待集成式研发,链接式攻关。
与会专家呼吁,抗生素创新涉及到多个部门,上、中、下游链条的各个环节,希望能有一种良好的机制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的互动以及资源与技术的对接。应通过国家建立的科研平台形成强有力的科研积累,基础研究与企业人员共同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需求,通过资金投入、项目管理和科技政策的制定等,促进有用资源的产业化。
此次会议由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生素杂志》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共同主办,重点围绕我国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重大生产工艺革新、药物质量控制、超级细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科学总结。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