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构建中医药防治精神疾病体系

  • 作者:衣晓峰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45

    “目前,精神卫生疾病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我国特有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药可望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神志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说。他认为,针对当前神志病证发展状况,有必要构筑清晰、完备和有见地的中医神志病学理论思维,利用中医药验、简、便、廉的优势,进一步制定相关防治措施,以期早日编织成“预防-治疗-康复”与“医-教-研-产”相结合的全方位中医药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赵永厚说,神志病作为人体疾病的一部分,现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疾病体系,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关注与重视。就学科范畴而言,神志病基本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病、失眠、痴呆等;也包括了各科疾病病变波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所致的精神异常症状,如乙脑极期出现的烦乱、神志模糊,心梗发作时呈现的神志不清、嗜睡等以神志症状为主要表现者。
    神志病作为中医专业的一个独立体系,囊括病种丰富,有其特定的发病规律、特点及诊疗思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心理负荷逐渐增加,神志病的发病率亦明显增多,病情也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绝大多数精神障碍起病比较隐秘,早期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学习工作质量下降及失眠、情绪不稳、多疑敏感、人际关系紧张等,往往被当作思想问题、一般生活挫折、神经衰弱而被忽略。
    针对上述情况,赵永厚建议,首要一条是以社区为单位,扩大中医精神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建立一定数量的中医神志病防治站和中医心理咨询站,加强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医干预,及时纠正儿童行为问题、情绪问题、青少年违纪言行、老年人心理不适应及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减缓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上升趋势。同时,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家庭护理与康复知识培训班,强化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重点精神疾病病人家庭成员及照料者对中医护理和预防知识的认知,并掌握常规中医精神康复干预方法,如中医心理疗法、中医认知疗法、中医行为疗法及推拿、足浴、气功、食疗等。
    二是健全中医神志病基础教育体系,促进该学科建设获得长足进步。赵永厚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全国范围内专门开展中医神志病的诊疗机构相对较少,其主要存在形式为中医医院的科室及专科医院。国内各中医院校尚未设立中医神志病专业,在基础教育中处于空白,直接导致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中医神志病科医师队伍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神志病患者的需求。今年起,赵永厚教授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开始牵头组织编写“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神志病专业系列教材”。此套教材将有助于健全神志病基础教育体系,为开展中医神志病学高等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还将推进中医神志病课程体系建设,明确培养目标与任务,从根本上解决该学科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快中医医院神志病临床科室建设进程,健全管理制度与评价标准,以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赵永厚强调,中医神志病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性较强,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学术特点,深入挖掘中医特色优势,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应以规范主要病种的临床诊疗行为为首要任务,广泛梳理、验证与优化临床诊疗方案。积极组织专家制定神志病主要病种的诊断及疗效评定量表,这不仅能改变完全依赖西医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定量表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使神志病临床诊疗的中医思维模式更趋完整和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
    此外,中医医院还应制定特色治疗理念、特色疗法、特色制剂等,勇创专业特色品牌,着重开拓神志病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是中医药长期以来在临床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医疗手段,故应注重对病种诊疗优势和环节的挖掘与总结,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临床实践活动,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临床适用性强的中医疗法。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