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因测序”系列报道之二 基因测序需要规范管理

  • 作者:白 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9:42

    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9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相关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基因测序发展迅猛,如火如荼,但同时不规范现象也时有发生。“叫停令”的本意非常好,其初衷和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市场,保证公众使用基因测序产品的安全、有效,加强临床应用管理。
    规范市场乱象
    “只需一滴血或一点唾液,就能预测罹患多种疾病”,近年间,在“名人效应”等因素的带动下,基因测序从实验室走入临床,甚至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所熟知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和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都曾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希望抵御癌症的侵袭。
    去年国务院颁布相关文件支持和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在政策的东风下,企业纷纷涌入基因检测、健康咨询等行业,对利益的追逐致使其安全、质量、伦理、价格等各类问题凸显。加之商业化的基因检测发展迅速,普通消费者可以不通过医疗机构,只需向专门的公司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一些健康体检机构的基因检测也开展得风生水起。
    “基因测序由此在我国呈现出的种种乱象令人忧心忡忡。”科普作家、《百科知识》杂志社副主编张田勘对记者说,其中收费问题就特别突出。有的基因测序机构做一次全基因测序要38万元左右,声称是把人体内2万多个基因扫描排列一遍;有的基因检测体检套餐价格达7.6万元;还有的单独检测68项基因的价格是3.4万元;当然也有便宜的,125项基因检测的基础套餐价格仅为1888元。
    “其实,目前公众对基因测序存在认识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是‘基因决定论’。”张田勘说,最突出的表现为基因测序可以“包测百病”,甚至“包治百病”。基因固然主导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内因,但其作用也只约占30%,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更多的因素在于外部环境和后天因素,占70%左右。即便只考虑内因,致病基因也需要在其他基因和分子的启动下才能表达和发挥作用。例如,所谓的大量垃圾基因是一些功能基因的启动子,甚至连一些分子也决定着某种功能基因是开启还是关闭,这些因素也统称为触发基因表达的“扳机”。
    张田勘谈到,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基因测序只是检测线性遗传信息,即基因的4个碱基排序,但是,遗传信息的编码和表达不仅取决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线性序列,还取决于DNA和染色质结构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主要包括DNA的甲基化、染色质构象变化、基因组印记、基因沉默和核糖核酸(RNA)编辑等。其中,DNA甲基化是一种主要的基因组DNA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即便查出一个人有癌症基因,也并非是说这个人就会患癌,而是需要异常的DNA甲基化以及后天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导致。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于文强教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如果说你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别人高两倍,这是个统计学的概念,并非说你一定就患糖尿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患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试验(GWAS)结果也只是表明某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与某些疾病有关,但这也只是一个几率,并非百分之百患病。SNP变异只是统计学规律,SNP在个人测序中,不同的实验室也会出现误差。检测癌症的基因突变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已明确患有某种癌症检测一下对诊断和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帮助,而对疑似病例通过基因突变来确诊其实很难,因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不能明确拿出某个疾病就一定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将基因检测作为预测疾病的手段其实还不太成熟,不宜大量推广,必须规范其使用。
    张田勘表示,作为一个新兴又带着神秘色彩的行业,基因测序的种种乱象早已被人诟病,叫停基因测序有助于规范市场乱象,也有助于人们走出认识的误区。
    加强产品监管
    其实,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生物芯片等基因检测技术的临床使用产品作为医疗器械国内外都有批准,如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试剂,以及与肿瘤个体化用药相关的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等。而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及产品由于问世时间较短,各国监管部门对其临床应用多采取了审慎态度。以美国为例,直到去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才批准了Illumina公司将第二代测序技术用于囊性纤维化疾病的诊断产品,这也是首个获得FDA许可的高通量DNA测序仪。
    由于企业的自主市场行为会对临床的应用产生复杂的效应,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基因测序的收费、检测标准及伦理标准等都凸显出问题。因此,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是必要和必须的,有利于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目前,基因测序相关技术和产品已由实验室研究演变到临床使用,一定要保证产品的安全和有效,该通知的初衷也是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产品的监管。”于文强表示。
    基因测序“叫停”确实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但在创新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这也是必然过程。专家表示,上个世纪90年代,用于放大扩增特定DNA片段的PCR技术,就曾因出现假阳性而被叫停。之后几年热度不减的生物芯片技术,也遭遇过类似的命运。去年11月,在个人DNA检测领域最负盛名的美国23 and Me公司推出的个人DNA检测服务亦被FDA叫停。去年9月,我国基因研究的龙头老大华大基因的商用检测项目也曾被叫停。
    《通知》指出,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
    一位医疗器械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生物公司、医疗机构使用的基因测序产品,未获得国家审批,属于“违法医用”。特别是由于第二代基因测序平台推出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来得及申报,的确没有“准入证”。而《通知》中指出,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包括基因测序仪及相关诊断试剂和软件),通过对人体样本进行体外检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等,符合医疗器械的定义,应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并应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产品注册的规定申请产品注册;未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不得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
    据悉,2月27日,Illumina公司中国分公司称,公司第二代测序平台MisSeqDx正在积极申请CFDA注册。3月5日,深圳华大基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其网站对《通知》回应表示,“华大基因产前基因检测是一项经过大量样本严格验证的可靠技术,具有极大的临床需求和社会效益,故华大基因将按照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试剂相关产品注册的规定加快完成产品注册,促进行业规范,让先进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业内人士认为,当一个产业发展到足够大时,政府的监管力度也会相应加强,通过严格监管手段使其在淘汰中成长,基因测序行业也应清醒认识到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