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手段日趋多样

  • 作者:张田勘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9:42

    癌症的治疗始终是世界难题。2013年,研究人员在癌症治疗手段上亦有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为癌症防治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根据基因对症治疗
    癌症治疗在2013年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即根据癌症的不同基因特点来对症治疗。
    2013年7月14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发布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癌症相关基因变异数据库。NCI研究团队对60株人类癌细胞系进行测序后,得到了一张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的癌症特异性基因突变的详尽列表。从这个数据库可以得知人们所患癌症的基因型或基因表型,从而有针对性地用药。例如,目前仅有一半的女性卵巢癌对顺铂有反应,而顺铂治疗对另一半女性卵巢癌不管用。因为,同为卵巢癌,但由于基因变异,基因型或基因表型不同,同一种药物的效果也就各异。
    2013年7月初,美国科学院院士、人类致癌基因Ras和第一个抑癌基因Rb的发现者罗伯特·A·温伯格等人发现,乳腺癌可分为至少5种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又可以再细分为侵略性较弱的“管腔”亚型及侵略性较强的“基底”亚型。侵略性较强的基底型乳腺癌经常迁移,在身体的其他远端部位播种新的肿瘤。侵略性较弱的管腔型乳腺癌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基底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则较差。因此,温伯格等人提出,除了对有不同基因变异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外,还需要考虑如何阻止非癌症干细胞不断地补充和转化为癌症干细胞。例如,采用辅助疗法抑制这种细胞的转化。
    英国剑桥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路易斯·费穆伦等人在2013年7月14日的《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肠癌的文章同样指出,由于基因不同或变异,肠癌亦有不同亚型,因此需要用不同的药物治疗。研究人员对90名二期肠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可以分为3类。此后,他们又对1100例肠癌患者肿瘤样本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同样发现肠癌能划为3种不同的亚型。
    在这3种不同的肠癌亚型中,有两种是已知的,但超过1/4的患者患的却是另一种未知的肠癌亚型,此前这种新亚型从未被单独划分出来。而且,患上这种新亚型肠癌患者的病情会比其他两种更为严重,因为这种新亚型的肠癌不仅更具有侵略性,而且对于对肠癌有较强治疗效果的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具有更强的耐受性。此外,这种新亚型肠癌还以不同于其他两种肠癌亚型的方式进行扩散。这不仅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不同的用药要求,也向制药公司提出了挑战——要研发和生产针对不同亚型肠癌的靶向治疗药物。
    大部分膀胱癌都是浅表性癌症,不会扩散到其他组织和器官,因此很容易治疗和康复。然而,由于医生不能确定手术是否完全清除了这些潜在的致死性癌细胞,患者需要经常做膀胱内镜检查,以确认是否有复发征兆。但是,该检测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并且价格昂贵。
    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托德·沃尔德曼研究小组发现,STAG2是浅表性膀胱癌的最早期基因,检测STAG2有助于确定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方法。所以,沃尔德曼研究小组研发了检测STAG2水平的方法,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实验,希望该方法能够用于预测膀胱癌是否能复发,从而采用有效和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案。
    干细胞作用得到体现
    2013年,在癌症治疗上,干细胞的作用也得到体现:一种是针对癌症干细胞来治疗癌症,一种是利用干细胞来装载药物以治疗癌症。
    加拿大多伦多玛嘉烈医院癌症中心的约翰·迪克等人发现,BMI-1基因是结肠癌干细胞的关键调节器及自我更新、增殖和细胞存活周期的驱动器。他们利用现有的小分子抑制剂成功阻断了BMI-1,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治疗结肠癌。西方国家中结肠癌在与癌症相关的致死性疾病中居第3位,约65%的结肠癌患者都有BMI-1生物标志。这也意味着,阻断BMI-1的药物和疗法可以让大部分结肠癌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干细胞的一种,在机体大部分组织中广泛存在,并且较容易获得。除了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外,MSC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向损伤部位迁移的特性。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干扰素(IFN)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半衰期较短,在治疗肿瘤时的应用剂量较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时玉舫研究小组利用MSC作为载体来运载IFN,构建了能高效、持续分泌功能性IFN的MSC(MSC-IFN)复合体。利用这种复合体对黑色素瘤进行治疗,结果表明,MSC-IFN可以在体内肿瘤部位存活超过两周,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B16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凋亡,其抗肿瘤机制与NK细胞和CD8+T细胞相关。而且,MSC-IFN产生的IFN剂量尽管远低于临床应用剂量,但治疗效果却明显优于高剂量IFN,副作用也减少,是一种理想的肿瘤靶向治疗及药物缓释载体。
    癌症疫苗的新发现
    2013年癌症疫苗的研究也让人们对战胜癌症有了更多信心。
    全球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宫颈癌疫苗)于2006年开始投放市场,但是使用比较麻烦,要注射3次,费用也较高(美国每针宫颈癌疫苗的费用为120美元,全部接种下来是360美元)。而2013年有两项研究证明,减少注射HPV疫苗的次数不仅省钱,而且有效。这为推广HPV疫苗铺平了道路。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西蒙·多布森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认为少女接种2次HPV疫苗所产生的抗感染水平可能与接种3次疫苗的年轻女性相当。这项研究主要是针对4价HPV疫苗,在2007年8月至2011年2月共有830名加拿大女性参与,但只有81%的人提供了用于跟踪研究的血液样本。其中,261名9~13岁的女孩随机性地在0、2及6个月时接种了3次HPV 4价疫苗,259人在0及6个月时接种了2次该疫苗。此外,有310名16~26岁的女性在0、2及6个月时接种了3次该疫苗。
    对她们体内的抗HPV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即抗体水平)的检测是在0、7、18、24和36个月时进行的。结果显示,对于所有4种HPV基因型,接受2次疫苗接种的女孩体内的GMT不低于接受3次疫苗接种的女性。
    2013年11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肿瘤流行病与遗传、感染和免疫流行病学部的萨菲伊恩教授等人对哥斯达黎加女性的一项研究结果发表于《癌症预防研究》上,结果表明,注射1针和2针HPV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与注射3针的效果相当。
    试验使用的是一剂二价HPV16/18疫苗(Cervarix),可针对宫颈癌维持持久的抗体反应长达4年。参与试验的女性包括78例接受1次疫苗接种,140例间隔一个月接受两次接种,52例间隔6个月接受两次接种和120例接受3次接种。研究人员也测量了113位HPV16和HPV18血清反应阳性的可能受到自然感染的未接受疫苗的女性(对照组)的抗体滴度。结果显示,接受两次和一次疫苗接种女性的HPV16的GMT分别是对照组的24倍和9倍。接受两次和一次疫苗接种女性的HPV18的GMT分别是对照组的14倍和5倍。
    这一结果意味着,以后女性只接种一次或两次HPV疫苗,就可以达到预防宫颈癌的目的,从而也就能减少治疗费用,缩短治疗时间。美国《时代》杂志把这一结果评选为2013年10大医学突破之一。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