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目录公示现井喷 低价药中的“高价”药或将受益

  • 作者:胡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10-05 19:53

——“让低价药畅行”系列报道之三

  时近7月1日,各省(区、市)公示本地低价药目录速度明显加快。仅6月17日一天,就有湖南、宁夏、黑龙江、重庆4省(区、市)公示了本省的低价药目录。

  截至6月20日,全国共有21个省(区、市)对低价药清单目录进行公示。吉林、上海等地已出台最终省级增补目录。

  记者发现,在已经出台或者公示的省级低价药目录中,独家品种乃至跨国药企产品并不罕见。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大部分医院尚未取消15%顺价加成,低价药中价格相对较高的药品将在挂网采购中受到青睐。

   增补密集出台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布国家低价药品清单目录,并要求“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在2014年7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本级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

  截至6月20日,全国31个省(区、市)中,吉林、广东、福建、江西、云南、湖北、上海、河南、贵州、安徽、四川、浙江、新疆、湖南、重庆、黑龙江、宁夏、青海、广西、海南、天津等21个省(区、市)对本省低价药清单目录进行了公示,吉林、上海走得更快,已出台最终省级增补目录。

  21个省份增补的低价药数量和品种各不相同。目前增补数量最少的是江西,一共只有8个品种;福建、吉林、贵州、黑龙江、海南、天津等6地增补数量超过100个;云南、河南、安徽、四川、浙江、新疆、湖南、重庆、宁夏、青海等10地增补数量超过200个;广东、湖北、上海、广西4地增补数量均超过300个,其中湖北以341个省级增补品种暂时全国领先。

  “各省低价药目录的出台是要根据本省对低价药目录制定的指导思想、权限范围以及报销财力等进行综合考虑。低价药目录品种只要是在省级发展改革委权限范围以内、符合日消费中药5元、西药3元标准,就可以。”一位权威人士对记者说。

  “由国家发改委定价、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及国家医保目录中的处方药以及垄断生产经营的药品,约1900种。国家发改委是从这1900种药品中挑出了500多种作为低价药。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定价的药品全部加起来大概在1000种左右。从目前来看,各省增补低价药数量应该是不少了。”该人士还表示,低价药目录大一些,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以实现普惠的目的。此外,低价药政策的出台本身还暗含着对现行药品招标采购中恶性竞争、低价倾销的纠偏。

   呈现三大特点

  纵览21个省份的低价药目录,不难发现省级低价药增补出现了3个明显特点:一是中成药数量远超西药。江西省只公示了8个省级低价药,共有2个西药、6个中成药;福建公示182个品种,其中西药数量为54个,中成药数量多达128个;吉林首批公布的186个品种低价药中,化药57个,中成药129个;安徽公示了253个低价药,西药76个,中药177个;公示数量达全国之冠的湖北省,341个品种中西药数量为94个,中成药242个。

  二是多个省份增补了民族药。湖北也是首个公示增补民族药的省份,共增补了仁青芒觉胶囊、二十五味珍珠丸等5个民族药,黑龙江公示增补五味麝香丸、咳速停糖浆2个民族药;宁夏也公示增补了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珍珠丸2个民族药。

  三是独家品种和跨国药企产品也多次出现。如江西省公示增补的地奥心血康软胶囊为成都地奥独家品种;黑龙江公示增补的咳速停糖浆为贵州百灵独家品种;重庆公示增补的中华跌打丸(蜜丸)是梧州制药独家品种;浙江公示增补的龙牡壮骨颗粒为武汉健民独家、复方草珊瑚含片则是江中药业独家;湖北公示增补的仁青芒觉胶囊是奇正藏药旗下独家。

  此外,在吉林公布的首批低价药清单中,出现了中美天津史克的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而广东省于5月底公示的增补低价药目录,由于特别指明了葛兰素公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倍氯米松鼻喷雾剂、阿斯利康公司治疗鼻息肉的布地奈德鼻喷剂等而备受争议。

   政策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低价药现实的采购和使用已如箭在弦上。不过随着一些信息的公开,一些业内人士对低价药市场以及临床使用并不如此前那么乐观。

  6月4日,国家卫计委明确了低价药分级采购方式。但耐人寻味的是,所下发的文件对低价药的使用,仅强调“逐步提高常用低价药品使用量”,并未对低价药在临床中的使用比例做出明确规定。与之相映衬的是,在前不久于青岛召开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指导性文件》征求意见会议上,国家卫计委在谈及低价药时,有意规定“由各省指定低价药物中的非基药或非基药规格剂型,可以由各省筛选部分产品进入基层使用或者全部进入使用,解决药物短缺问题,但由各省限制使用比例”,即低价药物中非基药产品的市场容量将受到政策限制。

  不仅如此,低价药在医院内的销售也会根据其是否为基药、使用单位是否取消药品加成等而各不相同。“如果医疗单位本身取消了药品加成,其采购的所有低价药都将实行零差率销售;如果医疗单位不是医药分开试点单位,除了低价药中的基药外,其他非基药的低价药依旧按照顺加15%的价格进行销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卫界人士说。

  “一旦允许医院顺加15%,其采购的药品必然是价格越高越受欢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牛正乾说,“即便是挂网采购,只要有了15%的加价动力,医疗机构也会采购价格相对较高的品种。”

  这就意味着,同为低价药,价格相对较高的独家品种和外资药品较能获得医疗机构青睐;而价格相对较低的普药,在有十几家乃至上百家生产的竞争中,只有品牌企业的产品可能脱颖而出。

  河北一家大型制药企业高管直言,尽管是挂网采购,但面对众多竞争对手,针对医院的“相应工作”,该做还是要做。 (本报记者  胡 芳)

   编后  由目录和采购管理构成的低价药政策出台后,医药行业人士普遍给予高度评价。在低价药政策落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发改委、卫计委等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也看到了各地增补目录的快速行动。

  坦率地说,“让低价药畅行”,从愿望到现实仍有一段距离。无论是目前各省份的增补目录倾向,还是采购当中的具体规定,对于低价药与基药中重合的“基低药”如何运作,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难题,对于药品集中招采制度的改善,均未有明确的答案。人们在对低价药政策点赞的同时,又难免心存担心。

  尽管如此,激活低价药市场的目标已经确立,政策方向已经指明,落实行动正在推进。相关医药企业有理由相信,以医改的不断深入为背书,符合民众期望和市场需求的低价药政策,一定能促进市场的理性回归。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