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医药产业点绿成金

  • 作者:柳志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1-08 15:56

  2014年12月中旬的浙江台州,冬日暖阳和湿冷海风交替,天蓝气清是气候主流。该市主城区椒江曾经的化工恶臭,已一点点地从当地人的记忆中抹去。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9月,台州市区空气质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三,10月份则位居全国第六。记者了解到,台州,这个驰名全球的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正在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绿色药都”。

  实施退转升 推进建设绿色药都

  “按照全市医药发展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思路,破除思想障碍,尽快明确医药园区规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项目引进、推进速度,抓住重点,培育龙头,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药都’建设。”不久前,台州市委书记吴蔚荣对医药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批示。

  “要把蓝天白云这一美好环境留住”。“要谋求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在椒江大地澎湃激荡。

  前些年,台州在医药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受着高排放、重污染的困扰。痛定思痛之后,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立足台州经济发展基础,正视“七山二水一分田”,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发挥原料药产业优势,打造“绿色药都”,对相关企业、项目分别实施退、转、升措施。

  台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戴国富告诉记者,退,就是下决心关掉一批重污染的化工企业和项目。仅在椒江,经市、区两级联合整治,到2013年底,退出高污染的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142个,26家工艺落后、产能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医化企业退出合成生产,主城区基本告别恶臭,外沙岩头医化园区入选首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转,就是对有环保改造和经济价值的项目迁出或整合,现已有一批项目和企业落户江苏、江西等地。升,就是促进产业升级,一是项目转移的同时实现升级;二是留在本地的产业在环保和生产技术方面升级,比如原来只能做中间体的通过技术升级可生产原料药,原来只做原料药的转型升级生产制剂。“在企业的退、转、升中,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戴国富表示。

  经过几年的努力,台州医药产业整治成效日益显现,但是,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发展的难点。2014年年末,台州部分区县和政府管理部门纷纷召开医药产业转型发展座谈会,专题研究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矛盾、转型升级中的瓶颈制约等问题,研究医药产业如何在转型压力和当前经济环境中率先突围。

  “面对挑战,要统一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做优医药产业。”椒江区委书记陈祥荣说。“建设‘绿色药都’其实就是产业提升,而不在于建成多少产业园。”一位药监官员一语道出“绿色药都”的实质。

  探索新路径 谋篇布局转型升级

  建设“绿色药都”,按通常的理解,总是离不开产业园、开发区,但在记者对台州药监官员和企业家的采访中,却没有人渲染新建园区目标规模,面积如何,企业多少……他们谈话的重点都落在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上。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却传达出基本一致的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

  在产业结构上,主攻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化学药制剂,做精做优化学原料药,积极培育生物技术药物,着力增强研发服务,加快壮大总部经济。

  在空间布局上,明确椒江外沙岩头、黄岩江口、临海川南、仙居杨府等医化区域发展定位,提升产业装备水平,腾出环境容量发展优势原料药和成品药,着力提升制剂研发生产能力,加快医化园区生态建设,构筑绿色生态网。

  在监管审批上,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实施药证审批“一企一策”。台州市药监部门提前介入11家计划转型生产制剂、新开办或联合重组的企业,针对性帮扶,帮助企业报批生产许可证。对拟转型或扩大生产制剂的企业,实行精准对接,密切关注企业实施进度,第一时间做好释疑解惑,避免企业“走弯路”。

  观念更新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速度。台州市药监部门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海翔药业已取得制剂生产许可;天宇药业新增的制剂生产车间已接受省局现场检查;德翔医化与杭州澳医保灵公司合作,成为澳医保灵厂外车间并将转入澳医保灵的原料药批准文号。台州药监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加快实施相关认证进度,提前进行模拟检查,汇总分析企业进展情况与存在问题,指导企业有的放矢整改。2014年以来,已有20条制剂生产线和46个原料药产品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5个制剂产品通过德国官方GMP检查。目前,台州已有3/4以上的正常生产品种(生产线)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工作进度为全省第一。全市制剂产值同比增长20%,占医药产业总产值比例同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出,一些治理能力有限的医化企业转产。椒江迅速出台“企业土地收储补偿实施办法”,加快推进该区块土地收储及置换工作,盘活土地资源,为发展高端产业,完成区域内的产业置换、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腾笼换鸟”打下基础。医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和准入条件进一步明确,低污染、高产出,将成为台州建设现代医药园区的标志。

   激发新活力 创新成就雁阵效应

  台州市坚持扶优扶强战略,大力推动龙头医药企业向国际化大企业快步迈进,推动规模化企业的优势品种再上台阶。这些骨干企业已呈“雁阵”之势,成为台州医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引领带动更多企业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渐从追求产能规模的外延扩张式发展转向追求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集约式发展。

  台州市药监部门结对联系8家医药企业的29个重点研发制剂品种,加强技术指导,帮助申报注册。对创新药物和国家优先审评仿制药注册核查实施即时办理。2014年,台州市已有28个制剂向国家申报注册,同比增加55%;新取得药品批准文号16个,占全省总数的41%,其中制剂7个;6个制剂药品向美国或欧盟申报注册。华海药业依非韦伦片增加儿童专用规格,从申报到批准仅用时两个月时间。另有4家企业的7个制剂有望进入国家优先审评通道,审评审批时间预计缩短3年以上。华海药业、永宁药业的13个制剂品种预计年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

  在台州医药企业“雁阵”中,除去上市公司,在业界叫得响的还有几家,如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万邦得集团旗下的万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而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它们的明星产品:永宁的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和万邦的银杏叶滴丸。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是永宁药业独家原研、首家上市,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中药二类新药。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建文向记者介绍,永宁药业在新疆拥有3万亩GAP红花种植基地,保证了原料的质量稳定均一。公司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设计了一条全新的工艺路线,得到的红花黄色素样品单质纯度达98.5%。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单品利润从2011年的500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5亿元。2014年新增3000万瓶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项目达产,助力永宁药业实现销售收入达8亿元,利税2.8亿元。同时企业也实现了两大转型:从以生产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向高端制剂转型,主导产品从抗生素向心血管系统药物转型。

  银杏叶滴丸是万邦药业的独家产品,先后进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全国独家生产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从2009年开始,它每年都以50%的发展速度递增,单品年销售额从2012年的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5亿元,2014年预计将突破8亿元。2014年,万邦投入4000万元,用于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该公司引进多名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技术骨干,组建了万邦药业心脑血管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与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其银杏叶滴丸的二次研发和四期临床也已启动。

  在医疗器械领域,台州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同样强烈。以灵洋、康康、玉升为代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先后与清华、浙大、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心脏体外循环装置、麻醉深度状态检测系统、输液器自动组装设备等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以仙琚制药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已投入巨资研制优生优育、寄生虫检测、肿瘤早期筛选等体外诊断试剂,并着手引进基因测序诊断系统。以星星集团、强鹰集团、百达集团为代表的机电巨头也正着手研制多功能医用护理床和医用冷冻、医用制氧设备,部分产品已取得生产许可。(本报记者  柳志梅)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