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日趋完善

  • 作者:李开银 赵中林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3-25 14:04

  本报讯  3月17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历时半年研制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搭建了从计划下达、现场抽样、检验检测、报告签发、结果共享及后处理功能为一体的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抽检平台,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3年监管体制改革以来,甘肃省多措并举,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着力完善以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市州级检测机构为骨干、县区级检测机构为基础、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截至2014年6月,全省建成食品检测机构86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74个,较改革前增加85个;有人员编制1226名,较改革前增加1191名,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检测机构全覆盖。去年10月,甘肃省局开始投入力量建设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甘肃省局充分发挥抽检监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排雷兵、前哨兵和侦察兵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消费量大的食品品种、高风险品种、新批准原料生产的品种等安全系数相对较低的产品及其企业作为抽检监测重点,强化风险防控,实施精准打击。2014年,该局组织实施覆盖粮食制品、食用油、调味品、酒类、糕点、茶叶及餐饮食品、蜂产品、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国家及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7335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678个批次;先后对面制品中添加硼砂、食用植物油掺杂掺假等行业潜规则问题进行专项抽检,对面制品中添加硼砂、胡麻油中掺杂大豆油、菜籽油中掺杂棉籽油的15名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甘肃省局把不合格食品后处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制定了《抽检监测不合格和问题样品后处理工作规定》等制度,推行8小时时限要求工作机制(承检机构检出不合格样品或问题样品后,必须在8小时内上报省局,省局必须在8小时内用特急密电通知到各市州局进行快速处置),凭借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监管机构体制优势,全省统一联动,狠抓不合格食品后处理工作。去年,该局对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全部在第一时间下架停售、召回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防范问题食品损害消费者健康权益,对生产不合格食品的437家企业及时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其停产整顿,约谈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51人次,约谈生产经营单位83家,通报整改问题400多个,推动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

  3月3日,甘肃省局局长高建邦在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通报,2015年将在城市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建设300个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室,进一步完善食用农产品入市后的风险防控体系。(李开银  赵中林)

短评:让技术监督“翅膀”硬起来
  □ 春  野

  行政监管与技术监督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两翼,只有两只翅膀都有力,鸟才能飞得高远。然而,长期以来,基层技术监督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资源匮乏、分布不均,基层监管中急需的“能够检、现场检、快速检”技术支撑力量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监管效能。甘肃省在监管体制改革中,高度重视技术监督机构建设,构建了省级机构为龙头、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基础、第三方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体系,填补了长期以来县级技术机构的空白,完善了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为一体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优化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技术监督的目的在于能够发现问题,把事后查处、被动救火式的监管,转变为主动排查、预防为主的模式。实施技术监督,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有限的、宝贵的检验检测资源投放到风险隐患多发、易发、高发领域,及时把不合格食品抽检出来,把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出来,最大限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使技术监督效能最大化。

  发现问题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要把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和问题食品后处理摆在突出位置,采取相应措施,依法及时处置,不能等、不能拖,更不能放过,切实加强下架退市食品的风险防控,防止不合格食品继续存在于市场或再次入市销售。对检出问题的产品和企业不仅要罚、要整改,而且要公布,给市场和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倒逼生产经营者自己先把好关。

  国家要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抽样、送样、检测、结果报告、审核、后处理等全程运转效率,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抽检数据信息共享,提升抽检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专业化、现代化。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