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开建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

  • 作者:李开银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11-12 10:46

    “整合全省现有各类中药材溯源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道地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责任可追溯链条,实现甘肃道地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全省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

  《方案》确定了七大任务。一是整合现有中药材溯源资源。对现有分散在省级农牧、商务、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各类中药材溯源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金和技术优势,由省农牧厅统一组织,省商务厅等部门积极协助,通过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建设部门协同、高效运作的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

  二是统一技术标准和平台。以商务部在甘肃试点建设的甘肃省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平台为基础,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开发统一的应用软件,建成全省道地中药材门户网站(含查询终端)系统、道地中药材追溯系统(含产地、经营企业、专业市场、饮片生产、饮片经营、饮片使用6个子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和监管辅助系统。

  三是探索基础生产环节追溯体系建设。省农牧厅参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现行农产品追溯机制,制定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办法,对道地中药材产地的生态环境(土壤成分、气候条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选种栽培过程(种子种苗、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采收和初加工(适时采收以及分拣、洗、干燥等)等进行规范。探索通过运用统一标准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实行产地批次登记(散在农户实行合作社登记,“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企业实行“企业+产地”登记),将追溯范围延伸至中药材产地和责任人,引导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是实施甘肃道地药材认定。省卫计委依照《甘肃省道地药材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道地药材认定标准,拟定并发布道地药材管理目录。按照申请人自愿原则,由省卫计委进行道地药材认定。通过技术认定的,贴记甘肃道地药材认定标志,登记生产批次和产地,并在追溯系统电子码中输入“道地药材”字样。对非道地药材管理品种,或不愿认定道地药材的,在流通追溯体系中按“普通药材”管理。

  五是加强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由省商务厅负责,按照《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积极在陇西首阳、岷县、渭源3个中药材集贸市场和奇正藏药、甘肃中天药业等11个药品企业先行试点,对中药材市场流通的所有环节全部实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电子化,重点加强中药材仓储和流通节点管理,严防中药材流通过程中掺假制假售假,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待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在全省全面建成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六是完善中药材使用环节追溯体系建设。省卫计委、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参与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和必须使用可追溯的中药材(含中药饮片)提出明确要求。探索建立以终端设备、网络在线、短信查询、电话查询等方式为主的中药材使用查询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七是加强道地中药材的推广应用。省工信委要积极引导有关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道地中药材,鼓励企业自建原料基地,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对使用甘肃道地中药材作为生产原料的,优先支持大品种培育和品牌建设。中药材主产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挖掘和继承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形成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方案》提出,全省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按照总体设计、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系统总结、全面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在工作基础较好的陇西县、渭源县和岷县先行试点;2015年,试点地区完成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制定,正式启动全省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2016年10月,组织开展中期评估;2017年9月,开展试点总结评估;2018年初,甘肃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在全省推开。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