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海生科:做中国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领域NO.1
- 作者:王宝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12-30 09:28

昊海生科总经理吴剑英
8年时间,利税增长20倍,让昊海生科在上海生物医药界,特别是生物材料界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企业。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行驶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其发展模式被认为是高科技、高成长、高盈利、高竞争性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只有一路走过来的昊海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其掌舵人——公司总经理吴剑英的运筹帷幄。吴剑英以敏锐的嗅觉和超人的胆识,紧扣时代脉搏,通过科技创新、并购重组,使企业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特色资源,赢得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并于今年4月30日正式挂牌港交所。由于吴剑英的突出贡献,今年11月他当选为2015上海十大领军人才,成为生物医药领域中唯一的入选者。此前,吴剑英还获得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评选的“二月花”上海优秀创新企业家奖。
小品种蕴藏大市场
在医药发展的历程中,近年来,生物材料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组织工程材料、生物可吸收可降解材料、产品和技术相继运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在众多生物材料中,透明质酸钠成为昊海生科起步和腾飞的基点。作为一种人体关节软骨、各种腺体正常分泌的高分子粘弹物质,透明质酸制剂于上世纪60年代被科学家从鸡冠中提取出来,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于人体手术。透明质酸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是治疗白内障手术中的必需粘弹补充剂。据报道,每年国内白内障手术数量超过120万例,均需使用该产品。此外,它还是临床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关节腔注射用粘弹补充剂,使用后可大大延缓关节炎患者和老年性关节退化人群的病程,实现保护骨关节、改善疼痛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据报道,目前,国内关节炎和老年性关节退化患者人数已超过5000万,该品市场潜力巨大。另外,透明质酸制剂还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手术以后形成的实质性脏器粘连,大大减少盆、腹腔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随着研究的深入,该品在整形注射美容领域也显现出很大的发展前景,瑞典因此诞生了一家盈利能力很强的生产注射美容透明质酸的企业Q-Med,其市值迅速突破了10亿美元。
我国有关透明质酸钠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现了产业化,仅上海市就拥有4家专门生产透明质酸的企业。但2007年之前,这4家企业均各自为战,大打价格战,他们中年销售收入最少的只有500万元,最多的也不到3000万元。
在此情形下,上海生物材料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已成为摆在这几家企业面前的巨大难题。在这关键时刻,昊海生科横空出世。
资本运作 产业整合

昊海生科(06826.HK)成功登陆香港主板
2007年,昊海生科成功并购了两家老牌生物医药企业:一家是位于上海松江区的老国企华源生科生物药厂松江厂,另一家则是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生物医药企业上海建华。对于前者,昊海生科看中的是其掌握的透明质酸、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两项生物核心技术,透明质酸用于骨关节炎,类似于“汽车机油”;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技术则曾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两项核心技术被研发成功后,由于原企业管理方式陈旧僵化,人员结构老化,思想观念落后,最终既无生产,更无市场销路。处于12年行政保护期内的国际首创的国家一类新药只能默默无闻地躺在“深闺”中。而上海建华则由于产品过于单一,生产效率低下,一年只能生产5万~6万支透明质酸产品,盈利能力不佳,经营出现困难。事实上,昊海生科在并购上述两家企业,获得令人羡慕的核心技术的同时,还必须面对企业经营不善、人员众多且老化的问题。
“弱弱联合”,这是吴剑英做企业联合时经常提到的关键词。他认为,“企业并购,战略方如果能对市场拥有整合主导的逆向思维,以谋略和胆识从市场中挖掘机会点,收购具有成长空间的企业,打出差异化的组合拳,就堪称一名真正的价值发现者。”
以吴剑英为首的昊海生科管理层清醒地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透明质酸产业,就必须通过资本运作,将整个产业进行重新整合。于是,在并购上述两家企业后,昊海生科一鼓作气,又通过公开拍卖,以4000多万元并购了同行业的上海其胜生物,最终实现“三合一”,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生物医药领域本就注重创新和竞争,原有各企业具有良好的技术背景、市场机会,若为其注入适合的管理体制,或许能够帮助其有效释放生产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整合的目的。”吴剑英对企业兼并重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公司买回来后关键要做好整合资源,打好组合拳。管理要先行,首先要把收购来的企业管好,否则就谈不上整合和发展。”
在屡次企业并购的过程中,昊海生科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企业的员工队伍。除了输入新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以外,昊海生科管理团队还把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中国市场运作经验有机结合,帮助新并购的企业阶段性地进行内部管理体系的梳理和完善。一旦企业步入新的发展轨道后,就把管理和经营交还原有团队操作,尽可能地挖掘原企业的价值。而昊海生科管理层所具备的则是发现价值的眼光、信任团队的胸怀和充分授权的气魄。
收购和被收购双方天生就处在不平等的两端,面对“不明来意”的“新东家”,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大多有两种姿态,一种是百般刁难,凡事都不配合;另一种则是摆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态度消极应对。昊海生科每次入主新工厂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能迎刃而解,其秘诀就是“不派先遣队,不投空降兵”,最大化地发挥、挖掘原有团队的价值和潜力,并通过以下五大手段,最终实现企业整合目标:
品牌整合:将原有3家企业设计为服务不同市场、具有不同侧重点和专科领域的品牌,同时对原有产品进行归类和整理,组成产品线、设计产品线梯队,在产品的设计、定位、规格、市场划分等各个方面进行搭配和组合,形成内部差异化良性竞争格局。
人力资源整合: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实施优化配置,精简冗余的岗位,将原先各自独立、重复、分散的部门进行集中统筹管理,并实现了人力资源在公司内部各级之间的合理流动和调配;提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重要的管理岗位。公司尽管实现了20倍的利税增长,但并购重组前后企业员工总数仅增长50%,切实改变了原有企业内部人浮于事、工作责任互相推诿的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起学习型企业文化。
研发队伍和研发方向整合:将原有的3家企业的研发力量进行集中,并大力引进海内外生物材料领域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横向协作,同时开展与产品深度开发相关的研发,在研产品技术储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集中原材料采购和设备管理:集中统一采购和管理大宗原材料和生产用机器设备,此举不仅增加了议价能力,降低了采购成本,还优化了管理流程,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营销渠道整合:将3家企业的代理商进行重新分工和归类,实施符合法规要求、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改革,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代理商销售积极性得到提高,并实现了指标化管理。
昊海生科通过在研发、生产、销售、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整合,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顺利实现了以医用透明质酸钠和医用几丁糖为主的植入性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经过8年发展,作为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生产、销售、投资平台和管理团队的昊海生科,因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所属生物医药行业的高成长性,迅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登陆港交所仅仅11个交易日,昊海生科就连续获得施罗德、瑞士银行、方圆投资等主要股东增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上市前的国际路演,公司累计获得417亿港元的超额认购,超额倍数约176倍,这在近期整个新股认购过程中较为鲜见。有接近公司的投资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股东增持不仅是对公司主营业务前景的看好,更体现出对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热情。”据悉,此次昊海生科IPO发行4000万股募资23.6亿港元,将分别用于建设新生产基地、选择性收购合适的生物医药或医用生物材料公司或资产、购买新生产设备、改造及升级企业设施,以及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

昊海生科总经理吴剑英(右)与香港联交所负责人共同庆祝集团上市
科技创新 厚积薄发

五大优势:昊海生科大展科创之志
作为一家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产企业,“创新”是昊海人每时每刻的追求。吴剑英常说:“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如果没有合理的产业规划,昊海生科就只能依靠现有的品种和市场的自然增长度日,而这种只有增长没有发展的企业是很危险的。”
在长期的研发实践中,昊海生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战略。他们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科研方针,以及“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与产品引进相结合”的研发模式,保持研发工作的连续性和前瞻性。该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原始创新为目标,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产品线。他们策略性地专注中国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中快速增长的领域——骨科、生物外科防粘连及止血医用材料,眼科视觉健康,创面护理及整形美容护肤等。目前,其生产及销售的14种生物医药产品中,有3种产品被国家药监部门列为药品(包括2种化学药品及1种生物制剂)管理,11种产品被列为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在多年的新药研发实践中,昊海生科不仅积累了多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和保密技术,还锻炼和建立了一支由168人组成的以高级技术职称人才为主的成熟并富有新药研发经验的高科技研发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新药研发、申报注册经验和高效的新药研发管理能力。这些优势已成功地应用于公司的研发实践中,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如今,昊海生科的核心产品——透明质酸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份额,在手术防粘连剂、眼粘弹剂、骨科关节腔粘弹补充剂等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8年以来,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昊海生科转化的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发明一等奖、上海市专利一等奖;公司有12个项目成为上海市重点支持产业转化和新药研发项目;2010年他们又获得了“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军队急特药科技重大专项”及相关科研经费的支持;2011年昊海生科牵头组建了上海市可吸收科技可降解生物材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集合了上海市4家医科大学、9家三甲医院和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努力通过集聚技术优势,推动可吸收科技可降解生物材料产业的发展。
昊海生科一直强调踏实创新,不走套路不跟风,勇敢涉足前人所未至的医疗健康科技领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改善,而是力求获得更有效的医学美容。2014年中国医学美容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昊海生科看准了这一蓝海,重拳出击医学美容市场。他们运用独家仿生专利技术,在国内第一个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单相透明质酸注射美容填充产品,其倡导的微整全程解决方案更是开医学美容之先河。
昊海生科医学美容“神器”海薇的发明再次创造奇迹。2013年海薇获得欧盟CE认证,并在多个亚欧国家或地区获批上市。昊海生科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家将高科技整形美容高值产品远销海外的民族医药企业。
2013年底,海薇在国内上市,因具有突破性立体塑形和抗衰提升的美容效果和亲民价格,其销售量呈爆发式增长,目前已跃身成为微整玻尿酸领域的领先品牌。产品进入整形美容市场,无疑给昊海生科带来了灿烂的“美丽经济”。
“没有创业精神和共同奋斗精神的团队,最终做不成企业。企业要靠文化来引导,而绝不是靠钱来引导。”在昊海生科,这种倡导创业与共同奋斗的企业文化渗透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时至今日,尽管昊海生科市值已达近百亿港币,并每年盈利持续高速增长,但所有管理层出差“一律住不超过400元一晚的旅馆,坐飞机全部坐经济舱,且最好是夜航”。正是在这种居安思危积极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司,昊海生科从Me too到Me better,最终做到了Me only。
对于未来,吴剑英心中有一个梦想:昊海生科不仅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材料和新药研发中心、中试和生产基地,做中国医用可吸收生物材料领域的NO.1,还要通过资本运作逐步向海外发展,成为有发展后劲和综合优势的高科技跨国公司。(图片由昊海生科提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