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5项团体标准

  • 作者:王泽议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3-24 09:50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道地药材茅山苍术》、《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5项团体标准。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重要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精髓之一,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中,具有道地性的药材约占200种,其用量占中药材总用量的80%。然而,长期以来道地药材的鉴别均依靠经验,在实际销售和应用中由于人们无法辨识,导致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疗效,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用药安全。

  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在中国科协首批团体标准试点项目的支持下,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及实地调研,分析提炼了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主要因子,并综合考虑其生境、来源、生产及产地加工、外观形态、组织结构及有效物质含量限度等与其他产区药材的对比,研究制定了《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该标准旨在建立适合道地药材鉴别的新的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逐步完善道地药材标准体系,以保证道地药材这一宝贵的传统资源及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道地药材 茅山苍术》

  江苏茅山为传统中药材苍术的著名道地产区。研究表明,茅山苍术道地药材不论在外观性状、显微结构、化学组成,还是在生长环境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于其他产区苍术药材的特征。然而,正由于茅山道地药材品质突出,市场对苍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多年来对其过度采挖已经导致物种濒危,野生资源逐渐枯竭。

  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项课题支持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通过对比茅山苍术道地药材在外观性状、生境特征、显微结构、化学组成等方面与其他产区苍术药材的显著区别,建立了《道地药材 茅山苍术》标准。该标准旨在建立适合茅山苍术道地药材鉴别的新的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为苍术道地药材与其他产区药材的鉴别和区分提供依据。当前,我国尚未有任何级别的道地药材标准。为此,以研究基础好、道地药材特征显著的茅山苍术为例,探索建立道地药材标准,不仅对实现茅山苍术优质优价,保护苍术道地药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为其他道地药材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

  中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然而,目前应用于中药材市场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还是1984年颁布的。在已过去的30年中,中药材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常用药材以野生为主向以栽培为主转变,各种农药、化肥甚至膨大剂的使用,以及连作障碍等导致中药材性状发生较大变化,使得老的标准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现在,因此亟待制定新的符合市场的药材规格等级标准。

  基于此,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牵头,在中国科协首批团体标准试点项目支持下,前期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及产地、市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现状及市场实际情况,制定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该标准包含了中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术语和定义,规格等级划分原则、划分依据、划分内容等核心信息,列举出了常见规格和等级的划分依据,并对其进行定义说明,同时也在附录中列举了常用传统经验术语,并附药材实例以增加理解。该标准的建立,将促进中药材商品的流通和发展,为中药材品质提供保障,对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太子参商品规格等级》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等证。现今的商品药材主要来自贵州施秉、安徽宣城、福建柘荣、江苏句容,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中药材品种之一。太子参长期以来并无商品药材规格等级之分,商家沿袭传统的“看货评级,分档议价”、“辨状论质”来评价药材品质,以外观大小、色泽光亮与否的经验粗判为统货或选货,二者价格差异较大,存在随意压价和抬价现象。为此,由贵阳中医学院牵头,在中国科协首批团体标准试点项目支持下,研究人员以市场收集的太子参药材为研究对象,在解读“辨状论质”的基础上,运用性状特征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来建立客观体现药材品质的商品标准指标,制定出了既有外观性状又能体现药材内在质量的太子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对规范药材市场,保障药品质量和临床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

  近年来,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影响HILI发生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药物方面因素,也有药物应用不合理及机体差异性等因素。由于缺少体现中草药复杂性特点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规范和标准,致使临床HILI诊断易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此外,中西药肝损伤药物的分类比较方式不合理,造成HILI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构成比报道差异很大,容易造成舆论误导。

  为了明确患者肝损伤与中草药之间的关联关系,科学规范HILI诊断和治疗,正确引导HILI评价与研究,在中国科协首批团体标准试点项目支持下,由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研究员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李秀惠主任医师共同领衔,组织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50余位专家共同研讨和论证,在广泛征集意见、系统总结和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指南的基础上,整合构建中草药肝损伤客观辨识完整证据链,起草并制定了国内外首个专门针对中草药致肝损伤的诊疗技术标准——《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该指南包括HILI术语和定义、流行病学、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分型、严重程度分级、鉴别诊断策略和方法、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等14项内容,以及9项推荐意见。该指南制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很好地体现了医与药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对科学研判国内外HILI发生的客观性,克服“非西药,即中药”诊断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效提高HILI精准诊断和治疗水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中草药肝损伤的发生,同时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