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胶囊研发成果还需尽快产业化

  • 作者:王华锋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7-26 10:19

   利用动物来源的明胶胶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自身缺陷,加之“问题胶囊”事件的频发,使得明胶胶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雪上加霜。为了克服明胶胶囊存在的缺陷,国内外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纷纷加大对非明胶胶囊的研发力度,其中淀粉及其衍生物作为制备植物胶囊的重要原料之一,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目前,在国内所有对淀粉胶囊的研究中,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深度和厚度最值得肯定。近年来,尔康制药专门组建了研究团队对淀粉及淀粉衍生物品种的选择、淀粉胶囊制备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一种以羟丙基羧甲基淀粉为原料的全淀粉胶囊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全淀粉空心胶囊相容性好,产品脆度、崩解性、干燥失重等性能指标均达到传统明胶水平。同时,该研究团队还研究出了一种药用羟丙基淀粉制备胶囊的方法,确定了羟丙基淀粉制备工艺条件,以有机溶剂对淀粉胶液进行处理,采用传统蘸胶工艺制得空心胶囊产品。胶液经有机溶剂处理后,消泡效果良好,操作方便,产品具有表面光滑、透明度高、崩解时间短等优点。此外,该研究团队通过调节羟丙基淀粉、表面活性剂、凝胶剂、海藻糖、水等成分配比,优选出了一种制备淀粉空心胶囊的溶胶方法,并对胶囊成品率、脆碎度、含水率、崩解时限和上机率等项目进行了考核。

  不同淀粉及淀粉衍生物在制备胶囊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其产品存在不足,因此在淀粉中加入蛋白、普鲁兰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明胶等材料形成共混体系,可以提高产品性能。尔康制药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羧甲基羟丙基淀粉 50~80份、10~30份玉米醇溶蛋白、10~30份增塑剂、0~15份胶凝剂作为植物胶囊的成膜组合物,通过添加醇溶蛋白,构建蛋白-淀粉共混体系,不但抑制了淀粉的回生,而且还有效地增强了膜强度和韧性。该混合体系可作为软胶囊和硬胶囊的制备材料。

  还有研究人员以羟丙基和普鲁兰多糖1∶1混合物为主要物质,通过添加凝胶剂卡拉胶0.6%、凝胶助剂柠檬酸钾0.3%、甘油1%等辅料制备得到胶囊外观、崩解时间、胶囊壁厚和脆碎度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植物空心胶囊。另有学者提出淀粉-明胶混合材料制备胶囊的制备方法,通过对混合材料体系粘度、透明度、膜机械强度等指标检测,表明混合材料能有效改善单一明胶膜的质软、热不稳定、易吸水等特点。

  淀粉及淀粉衍生物在加热糊化过程中需经过“可逆吸水——不可逆吸水——颗粒解体”三个阶段,不同糊化阶段糊液粘度不同,因此膜强度与韧性均存在差异。有研究人员对月见草油淀粉软胶囊和月见草油明胶淀粉软胶囊囊壳的水分及阻隔性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淀粉软胶囊囊壳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硬度、弹性及外观性能,而传统的明胶软胶囊长时间放置会出现崩解时间延长的情况。同时,还有学者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卡拉胶、山梨醇、甘油等辅料,采用半糊化和完全糊化两种工艺分别制备了淀粉膜,并对膜的力学性能、吸湿性能及崩解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半糊化淀粉膜胶在强度、延伸率、吸湿性等方面均优于完全糊化淀粉膜,并确定了半糊化淀粉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虽然明胶胶囊的问题日益显现,但是其在胶囊市场上的地位却一直难以撼动,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胶囊材料研发的难度。”华中农业大学李斌教授认为,作为胶囊材料研究,不仅需要安全,还要有适当的流变性以适合于输送过程、蘸胶过程的流变学需要;同时需要良好的抗凝沉性,以适合于一次性制备而不至于产品不均匀;需要较好的透明度,以满足胶囊透明度的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成膜性,以获得胶囊壳适当的机械强度、抗张强度等。

  国内外在淀粉胶囊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务之急是如何让科研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李斌指出,截至目前,国际上成功实现淀粉胶囊产业化的只有尔康制药,这充分表明从实验室技术到成熟的产业化技术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淀粉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植物胶囊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值得有识之士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