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论坛:热议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 作者:王泽议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8-03 09:54

  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固生堂中医连锁集团协办的第四届岐黄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加强学术引领,推动传承创新”为主题,与会者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动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国强:强化创新,在扬弃中继承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在会上表示,中医药创新发展仍然存在传承不足、创新不够、原创突破不多等问题,要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科技政策体系,加快培养和培育中医药人才队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快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等。

  王国强指出,中医药创新发展要牢牢把握传承这一根本,夯实中医药创新基础。传承是全面继承中医药学术的精华,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有扬弃的继承,要在“五个系统”上下功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药理论;系统研究挖掘中医药古典医籍,编撰《中华医藏》;系统整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系统规范炮制技术;系统挖掘民间医药技术。

  同时,要牢牢把握创新这一动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王国强说,屠呦呦研究员获诺贝尔奖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中医药作为最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大有作为。他指出,中医药要强化引领创新,积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集成全球创新资源,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和快速发展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技术以及不断涌现的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寻找创新路径和手段,力争在生命科学领域和重大疾病防治方面能有所突破。要强化协同创新,努力争取和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从提高临床疗效入手,探索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共融发展的切入点,促进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在科学研究、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要强化供给创新,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发挥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厚植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研发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产品,培育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以科技创新让“老产业”催生“新技术”“新业态”,焕发“新动力”,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用得好的产品和技术。

   陈凯先:提升中医药的“精准”性

  精准医学是当下医学发展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方向,其理念和中医药学的基本思想在许多方面是高度契合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要提升中医药精准医学的发展水平,就要弘扬自身精准医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在当代条件下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的思路、技术和方法,丰富中医药精准治疗的实践模式。

  精准诊断、精准药物和精准治疗方案,是精准医学三个重要方面。陈凯先认为,在精准诊断方面,要针对高度个性化的疾病分型、疾病分期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把西医的分子分型进一步发展成中医的证候分型,即对同样的疾病进行证候分型;把西医的分子分期,即到什么期出现什么样的分子标准物,进一步发展成证候的分期,从这些方面来提高中医诊断的精准程度。“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具备特色优势的生物标准物的研究和发现,要把宏观的辨证和微观的辨证结合起来,要把证候的判断这样一种宏观的、相对难以量化、比较模糊的情况做到进一步客观化、精细化、适度量化。”

  在精准治疗方面,陈凯先认为,要发展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包括病和证的结合,把体质类型、气候环境、生活方式综合起来考虑一种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中药复方,要加强精准研究与精准应用。“这些都是中医药在精准治疗方面要特别重视的。要坚持突出中医药个性化、动态化、整体性诊疗理念。”陈凯先说。

  陈凯先特别强调了中医证候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据他介绍,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疗效和评估患者的预后,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医药的疗效是以证候调理和改善作为标志。中药通常是多组分作用于多靶点的方式来发挥作用,表现为一个整体状态的综合改变。其证候疗效属于综合疗效,是通过对病人症状与体征评分累加而得到的记录。对于证候疗效的症状群,因其带有主观感受大多不被推荐。“我们必须解决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问题,以之指导精准用药。和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相比,疗效客观化问题更加紧迫和重要。所以,研究和应用中医证候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就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

  陈凯先介绍了几项相关研究,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永煜团队用尿代谢组进行的性早熟研究。该研究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检测了162个人的尿液800多种内源性物质,发现70多个差异成分。研究显示,人体患病时,代谢组学综合指标偏离健康状态;药物干预后,趋向健康状态,说明可作为综合疗效指标。用这些差异成分作为判断,找到了5个关键性成分,其变化更为明显。这说明,尿液代谢组有望作为疗效指标的生物标志物。以色列魏志曼研究所开展的一项研究是,把不同的食物给予糖尿病前期人群,观察人口学指标、肠微生物基因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建立一个模型,判断病人吃了什么食物血糖会升到多高。“这样的研究对我们启发很大。如果我们把食物换成药物,就可以精准判断该药方对病人用药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从而通过血糖的预测来实现个性化的营养。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类似的研究来预测中药复方疗效呢?这是值得考虑的一个方向。”陈凯先说。

   孙光荣:找到中医药的传承路径

  国医大师孙光荣在论坛上精辟阐述了中医药传承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药的传承内涵,简单说就是医德、医术、医理。”孙光荣说,医德的传承,主要是以老带新传承体现“大医精诚”的医德,坚定中医药学的文化自信。通过传承,使中医人坚持“生命至贵,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做到以“诚”执业、以“净”执业、以“严”执业、以“精”执业,树立“普救含灵”的医风。医理的传承,主要是以老带新传承“勤求博采”的治学方式,坚定中医药学的理论自信。通过传承,使中医人坚持“精研经典,博极医源”的治学原则,做到“上通灵素,下悉百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医药学的理论。医术的传承,主要是以老带新传承“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中医思维方式,坚定中医药学的方法自信。通过传承,使中医人坚持“燮理阴阳、调之使平”,采用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进行临床医疗保健。

  孙光荣认为,中医药学传承的外延可以有志向、言行、文化。志向的传承,主要是以老带新传承“为国为民”的思想,培养学术继承人的大视野、大胸襟;言行的传承,主要是传承“诚信谦恭”的大医风范,使中医人坚持“言和身正”的律己原则,做到诚信执业、谦和执业、严谨执业;文化的传承,主要传承“博通古今”的兴致,使中医人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兴趣与志向,涉猎儒、释、道各家之言,通识书法、镌刻、音律、民俗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做到以医通文、以文育医。

  孙光荣建议,采用下列路径与方法传承中医药学:一是正本清源式传承:通过古籍整理、事迹搜集、理论研究,廓清中医药学术的概念与内涵,从中医通史、中医通典、中药通考的三个角度立项,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首,联合各大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开展专业、专题研究,正本清源,使中医药学传承有所遵循。二是师承授受式传承:通过多种模式开展师承教育,着重于中医看病的六大程序,即一方面重视辨证元素的提取,另一方面重视传承辨证施治的程序,使中医药学传承适用临床、重在临床、指导临床。三是文化科普式传承:通过博物馆、陈列室、工作室、巡讲团、大讲堂以及电视、网络等平台,使中医药学传承通过文化科普的方式进一步走进家庭、走进农村、走进基层、走上“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