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食品安全监管——全国“双安双创”工作试点单位经验撷英

  • 作者:胡波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10-27 13:51

   编者按:

  从最初的4个试点省份、15个城市,到目前的31个省(区、市)的67个城市,“双安双创”覆盖了所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农业部自2014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简称“双安双创”)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

  各试点单位积极创新、开拓思路,纷纷出台系统性的政策和策略,下大力气对食品安全进行治理,不仅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提高了本地区食品安全满意度,还开创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使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获得了提升,开启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航程。

  在日前于成都召开的“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现场会”上,四川省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寿光市人民政府、重庆市荣昌区区委区政府的代表介绍了本地区的创建经验,本版将相关报告摘编刊发,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四川省——

  破解提升食安水平的新“密码”



  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政府每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工作——四川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坚决贯彻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要求,抓住共为、责任、源头、效能几个关键点,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保障能力整体提升。

  强化保障安全的共识共为  全国“双安双创”工作启动后,四川各市县踊跃争取纳入试点。目前,成都、泸州2个市和苍溪等4个县纳入国家试点,31个县(市、区)纳入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5个市、72个县(市、区)被命名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将食品安全民意调查作为对市(州)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的重要范畴,明确试点创建考核评定办法,制定第三方评估实施方案,对各市(州)按照统一标准逐个评估。根据第三方评估情况审定合格的,授予“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对已认定授牌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实施动态管理,每三年复评复审,推动创建单位保持压力、深化成果。

  构建“五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四川省委省政府注重落实党委政府总体责任,把保障食品安全纳入十大民生工程和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保障机制,在所有市县均成立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为督促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四川省加强食品企业、农产品生产者教育培训,试点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及时公开监管执法信息和抽检监测信息。为强化部门监管和协管责任,要求食药监管、农业部门积极履行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督促省食药监管部门、农业部门联合教育、通信等部门共出台各类食品安全管理办法60余项。此外,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年均受理投诉咨询3.2万件。

  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  一方面,下大力气解决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将土壤纳入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范围;开展重点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对不达标水源地列出问题清单进行整改;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种养标准化。健全集环境与产储加销为一体的标准体系,实施现行有效省级农业地方标准923项;持续开展禁用农药、兽用抗菌药、“瘦肉精”等专项整治;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最大限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同时,严把餐桌前最后一道关口,强化监管,近三年抽检监测食品近10万批次。

  提升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监管。建设全省综合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互联网+”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配备执法终端,逐步实现食品安全日常巡查信息化、智能化。二是加强现代化建设,推动精准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风险隐患,推动实现监管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规范监管。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配备标准化执法装备,印制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指南,使基层监管工作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四是加强网格化建设,推动末梢监管。设立乡镇食品安全工作站(所)、村(社区)工作室,聘任协管员7.9万人。


   浙江省宁波市——

  高标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自宁波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全员参与、全程监管、全域覆盖,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全力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抓责任强落实  宁波市政府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逐级压实责任、传导压力。为强化组织领导,宁波市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4位副市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12个工作组。领导小组制定创建行动方案,细化区域、行业创建细则,推动创建工作全覆盖。宁波市将食品安全列入市人大重点监督事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食品安全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权重达3%。今年市、县两级政府共安排创建经费1300万元、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经费6000万元,并投资8000余万元用于提升市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的检测能力,加强财力保障支撑,构建“一盘棋”的工作推进机制。

  抓改革强创新  宁波市政府把食品安全制度体系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全程治理、支撑保障、信用监管、预警应急和社会共治五大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制度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制定了102个规范性文件。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全面完成检验检测资源重组,构建了“市级为龙头、县级保基本、基层重快检”的三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三是强化信息共享,推进智能技术在食品安全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宁波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的大数据支撑,今年共发现风险隐患236项,已完成整改229项。

  抓监管强治理  宁波市政府把加强执法监管作为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切实做到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精细化监管,构建“一张网”的常态监管机制。一方面,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三级四图”监管制度,率先在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双随机、一公开”主责核查机制。另一方面,强化信用监管,今年已发布食品“黑名单”、行政处罚及监督抽检信息3.6万条次。另外,狠抓专项治理,先后开展“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食品安全隐患大抽检大排查大整治严打击”的“三大一严”行动和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散装白酒、散装食用油“三小两散”整治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一年来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3221件,破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42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54人。

  抓共治强合力  宁波市政府把多元化治理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创建工作。为发挥市场的作用,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成立全国首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运营服务中心,创造了“政府财政+保险赔付”的食责险“宁波模式”。截至目前,累计保费1193万元,保额36亿元。宁波市还充分调动基层和社会各界的作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的重要补充,通过建立基层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你点我检”“你点我查”等活动,构建“一条心”的全民参与机制。


   辽宁省大连市——

  “三个坚持”筑牢食安防线



  自大连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示范工作,成立专门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调度协调机制,将创建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确定了“第一年全面铺开,第二年巩固提高,第三年拾遗补缺”的总体安排,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的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社会共治、坚持夯实基础的食品安全监管之路。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难点突破  一是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连市食品检验所取得737个产品标准和2620个参数标准的检验资质,投入3512万元推进县级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安排专项资金1876万元配齐基层快检设备。

  二是制定食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及流通、餐饮环节追溯办法。2000余家农兽药经营单位获得国家和省级认证;以海参产业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抽检800批次。

  三是推进“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规范整治。开展“百日会战”,清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清理占道经营食品摊点3万多处、占道烧烤1.8万余处,杜绝了户外烧烤、占道经营及无证无照经营现象。

  四是推进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投入1839万元,购置15台加载GPS监管系统的餐厨垃圾收运车,建成日处置能力1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形成比较完备的收运处理体系。

  坚持社会共治,强化群众参与  大连市政府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设食品药品监管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及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创办校车食安课堂、科普宣传站、公交车车载电视宣传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向市民征集5300余条宣传口号,遴选50条在人员密集地段的LED屏滚动播放,根植食品安全理念。

  为找准创建工作的短板,明确创建攻坚方向,大连市政府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开展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面向全市征集“十大不放心食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和媒体全程参与定向抽检,公示检测结果。

  针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大连市政府制定食品药品行刑衔接工作实施细则,成立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协调办公室,公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驻点办公,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20项专项整治,检查商户15.8万户次,行政立案1026件,有力地打击了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基层创新  为鼓励基层发挥首创精神,培育创建特色亮点,大连市政府深入实施“一区一品”策略。通过在街道办事处设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区域性快检中心、在大学城周边建设安全食品园区、组织小作坊“退路进厅”、应用新产品质量二维码追溯系统等方式,全市围绕9类行政相对人全面开展示范创建。目前已有522家单位申报,打造了多业态、多层次的示范群体,形成全域创建工作格局。


   山东省寿光市——

  全流程监管打造“放心菜”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蔬菜是否安全是我国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晴雨表。自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寿光市坚持把质量安全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认真贯彻“四个最严”的要求,强化蔬菜生产经营全程监管,坚决把住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条防线,确保让百姓吃上“放心的寿光菜”。

  抓好“产前”环节,管出放心菜  好种子、好农资、好土壤是保证蔬菜质量安全的基础,寿光市政府全力抓好蔬菜种植前端环节。坚持内培外引,培育了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等5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通过审定的蔬菜新品种达到46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4亿株。建立农资质量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对在售的5000多种农药全部实施经营告知制度,全面推行农药实名购买。自2011年开始,累计投入4000万元,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高碳有机肥料,改良土壤面积28万亩。

  抓好“产中”环节,种出放心菜  按照“规模生产、平衡施肥、重视质量”的思路,寿光市政府严格“产中”监管,推动蔬菜生产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一是实施规模经营。鼓励引导村“两委”领办合作社174家,将千家万户纳入安全生产轨道。强力推进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两改”工作,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建设了占地10万亩的三条“农业走廊”,带动蔬菜生产由分散种植向集约发展转变。二是实施绿色防控。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全面推广杀虫灯、粘虫板、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目前防治面积已达50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三是实施精准施肥。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改良工程,解决土壤养分淋失问题,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实施联合执法。按照“无缝覆盖、职责明晰、分级管理、持续完善”的思路,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机构为龙头、镇街农业执法中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为骨干、988名村级监管员为补充的市镇村三级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蔬菜生产实现全流程监管。

  抓好“产后”环节,卖出放心菜  围绕品牌建设、流通交易、质量追溯等环节,寿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品牌引领标准、提升质量,加强品牌效应,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68个,“寿光蔬菜”影响力不断扩大;分层次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电商对接,与沃尔玛、华润万家等405家连锁超市以及20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销对接合作协议。

  在流通交易方面,结合寿光蔬菜“买全国、卖全国”的实际,强化对交易市场的监管,专门组建了以市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检测机构为骨干,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及村级市场检测机构为补充的市镇村三级检测体系。未经检测或经检测不合格的蔬菜一律不得上市。此外,寿光市还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蔬菜质量监管中,开发了农业大数据平台,启动了二维码信息追溯体系,实现蔬菜来源可溯、流向可查、责任可究、质量安全。


   重庆市荣昌区——

  创新管理让“荣昌猪”品牌更响亮



  荣昌是世界八大、中国三大优良猪种之一的“荣昌猪”原产地,是中国畜牧科技城、国家现代农业畜牧业示范区。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荣昌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健全管理体制,夯实“责任墙”   荣昌区政府将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明确监管任务,荣昌区专题研究细化分解部门监管责任、镇街领导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列出责任清单。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负责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体系,出台了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产地检测准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主动作为”的良好工作局面。

  创新监管平台,织密“防护网”  荣昌区政府致力于打造数字化监管平台,将全区动物养殖场、兽药GMP企业、饲料企业、屠宰企业等行政相对人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象目录库和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成了畜牧兽医服务“110”云服务平台、生猪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和兽药饲料安全生产电子监控系统,对动物防疫检疫、无害化处理、养殖环境监管等实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养殖-屠宰-加工-交易”的全程溯源、全程监控、全程服务、全程公开,大大提升了监管效能和应急处置水平。

  落实防检机制,打好“主动仗”  为从源头防范控制畜禽疫病风险,荣昌区政府建立了“以监促防、以检计酬、网格管理、采检分离、采血补偿、风险评估、分片出证、不达标问责”的防疫检疫监管考核模式,对辖区散养监测单元、规模化养殖场内猪采集血样,免疫抗体检测水平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在全区设立21个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和2个检疫省级道口,在畜禽屠宰场派驻官方兽医,严把动物检验检疫关口。

  坚持改革倒逼,激发“内动力”  荣昌区政府探索建立了“户申报、站受理、镇街收贮、公司处理、部门监督、保险理赔、财政补助”的七步工作法,创新和完善了畜产品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在全国率先开展仔猪保险等试点,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100%。荣昌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的长效机制”等5条经验在全国获得推广。

  荣昌区政府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建成国家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出台生猪线上交易标准和质量管控体系。该体系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日均交易量近10万头,预计年底交易额将突破300亿元,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

  打造畜牧品牌,走好“健康路”  荣昌区政府出台奖补考核政策,鼓励支持“三品一标”认证,累计取得认证151个,其中,“荣牧”荣昌猪肉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认证”。此外,加强与辖区内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科研院校合作,打造“海棠花”这一安全优质畜产品公共品牌;在全国地方猪种品牌价值比较中,“荣昌猪”以25.09亿元品牌价值名列品牌榜首。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