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之精神 传承创新中医药
11月1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中医协会、北京市丰台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医哲学研究小组和北京博爱堂中医药研究所承办的“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北京大学专题会议——中医发展及“做人之道,从医之德”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医药、哲学等领域的60余位专家,围绕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时俱进,弘扬青蒿素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提出,要弘扬青蒿素精神,传承发展中医药。张伯礼认为,应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注重转化研究;既尊重个人聪明才智,也注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中医药原创性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培育原创性成果。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理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推动中医药向国际化进展,为“健康中囯”建设做出贡献。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如何使古老的中医药重焕生机,为国人健康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洪虎认为,中国传统医药不能总停留在传统水平上,必须与时俱进,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发展,既体现传统医药的特色优势,又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为人类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新的服务。
同时,中医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认为,中医学200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演进史。自古以来,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过3次高潮,并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不断提出新的学说和理念。近现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医理论亟待突破。
“中医学术,博大精深,临床诊疗,理法纷呈。故为医者,非勤求博采无以施展济世活人之术,唯通晓各科方能成就术有专攻之业。鉴于辨证论治思想与方法在中医各科的普遍适用性,作为一名学养有素的中医学人和临床医生,必须走全科发展与专科擅长相结合的道路。”王琦说,古往今来,凡欲成大医者,都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创新是知识在积累中的孕育、凝练和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新的认知,实现知识的增长。
以患者为友,提倡“大医精诚”精神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提倡“大医精诚”精神,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王琦说,“医乃仁术”是中医精神的高度概括。真正的“医”应当是“仁”与“术”的结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国医大师、国家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晁恩祥认为,医德医风是每位医生的必修课。医生应该认真学习“大医精诚”精神,做到学术精深,辨治精准,诊疗精细。对工作要有诚心,对中医学术要有诚信,对患者要有诚意。仁心仁术永远是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他企盼中医学子“遵弘扬国学之精神,以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为己任,愿行道传薪火之途程以求共勉济世为民”。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表示,我们的传统文化注重把向外的依赖转化为向内的自立自强。医生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给予患者精神的动力,鼓励患者相信自己身体所具有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痊愈的能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郭志强亦表示,医生要把病人当亲人,急病人所急,想办法为他们治好病。以病人为本,不可贪图利益。“医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都来自于患者。特别是在治疗一些疑难重症的时候,患者的坚定支持,使医生有信心、有时间把患者的病治好。所以我认为,医生应对患者和其家属怀有感恩之心。”
“患者作友,成就医生”。儿科名家蒋仰三先生、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传人蒋恬在行医过程中,和很多患者成了好朋友。她说,医生首先要打开和患者之间的沟通通道,这样就能够感受到患者身体最真实的状态,就如同投射在水面上的倒影,越平静越清晰。患者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叙述的病情会比较客观完整,从而辅助医生更好地做出诊断,并且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认为,与其说是医生帮助了患者,不如说是患者成就了医生。
中医影响世界论坛是博爱堂创始人李俊峰于2008年6月发起的公益论坛。该论坛以“传承、弘扬、发展中医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为宗旨,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贡献思想、分享智慧;贡献力量、发展中医”的原则,为中医药的发展出谋划策。目前该论坛已成功举办18次,并已逐步发展成为研讨医学、文化、健康领域的一块阵地。( 本报记者 王泽议)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