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重在弥合认知鸿沟

  • 作者:徐亚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11-30 16:15

  本报讯  记者徐亚静报道  11月28日,在“中国·深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活动中,有关专家指出,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食品信息交流是弥合巨大的食品安全认知鸿沟,提高公众食品安全信心的有效手段。

  “长期食用食品添加剂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食品添加剂对儿童危害尤其严重,增加儿童肾脏和肝脏的负担”……耸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不实信息层出不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正确的科学信息明显处于劣势,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却大占上风,造成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要达到有效交流,除了公开透明外,要做到共同参与。风险交流不是哪一家的事,政府、企业、媒体,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要主动投入。”

  政府和专家掌握大量科学研究、检测评价的数据,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认知食品安全风险;普通百姓却更多地依靠自我感知来判断食品安全风险,主观因素占多。如何弥补这种认知差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监三司副司长杜晓曦介绍,总局会定期与行业协会进行沟通,也会一对一约谈企业;与主流媒体建立充分的联系,组织专题培训,提高媒体食品安全科学认知。在科学预警、重在预防方面,针对不同风险因素、时令季节、食品品种、业态形式研究发布相应风险警示,指导广大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组织开展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对比和预警系统建设、风险模型开发等研究,夯实科学基础。

  对于下一步风险交流安排,杜晓曦明确表示要坚持以科学为准绳,以维护公众饮食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强化交流预警的专业性,尊重科学,逐步健全专家智库,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体系,加强风险预警交流效果的评估;强化交流预警的敏感性,坚持及时有效地将正确的信息以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渠道传递出去,探索建立多元风险数据收集、分析、研判机制;强化交流预警的常态性,注重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继续拓展交流渠道和形式,不断开发新的风险交流载体,对已有载体加大推广传播,强化国际合作,并充分运用合作成果。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食安办、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主办,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主席Awilo Ochieng Pernet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食品安全对消费者保护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的报告。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