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健康素质 发展健康产业 完善健康服务--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健康中国”建设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7-03-10 10:17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怎么建设,对《规划纲要》如何正确理解,如何使其更好地实施、落地?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

  加强基层服务 发挥中医药优势

  本报北京讯  (记者杨六香)  怎样更好地建设“健康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史大卓指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相对过于集中,大城市三甲医院患者拥挤不堪,医生劳累过度,基层医院硬件设施近年来虽有显著改善,但人才下不到基层。“健康中国”的实现,关键在基层。史大卓建议,要制定相关政策,切实提升基层医生的服务价值,鼓励名医、经验丰富的专家下基层。这样做一是可缓解基层和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减少基层病人的看病费用;二是可显著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为基层和边远地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史大卓介绍说,中医在疾病防治方面,除药物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方法,比如针灸、气功、推拿、太极拳等,治疗的疾病涉及临床各科,虽历经几千年但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和疗效优势。如针灸,不仅在国内,在西方发达国家也非常普及,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治疗疼痛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等,皆显示出很好的作用。屠呦呦在继承中医药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青蒿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应当说这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骄傲。我们要把传统中医积累的防病治病经验,推广应用到临床,尤其是基层、社区,让中医药的适宜技术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同时,要调整目前和医疗服务不相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中医药工作者的服务价值,提高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他指出,每种科学的发展都受时代科学水平的影响,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应该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发展中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防治疾病的技术,让它更实用、更便利、更适宜普及应用。传统中医药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目的都是让传统防治疾病的经验在现代发挥更好的作用。

  史大卓还指出,做好医学科学知识普及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一个关键环节。医学科普只有从娃娃抓起,提升全民预防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大幅度降低慢病的发生率,提升控制率。目前,我国慢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还远不尽如人意,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高血压,近年来我国对该病的控制率虽然提升到1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20%~30%的控制率还有很大差距。“健康中国”的实现,要把医疗重心前移,不能把有限的医疗资源放在治疗上,应注重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预防过程中,除了政府、医生、新闻媒体和相关社会团体外,全民的主动参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关键。慢病的预防,为什么提出从娃娃抓起?因为许多慢病的发生起源于青少年时期。目前青少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在我国迅速增加,原因一是体育运动减少,二是学习课程过多过重,三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史大卓认为,没有娃娃的健康,就难有成年人的健康。因此,他建议,组织专家编写和制作一些适合于青少年阅读的医学科普读物和动画作品,并让其进入幼儿园、小学课堂,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良的国民体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没有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如何支撑得起全面的小康?

  史大卓还呼吁,各级政府要重视对慢病的防控。慢病防控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医生的任务,它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各级政府发挥慢病防控的主体责任,优化社会各方面资源,才能切实推进各项措施有效实施。因此,史大卓建议将慢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致残致死率纳入到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中。

  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闫希军:

  发展中医药 服务大健康

  本报北京讯  (记者于娟)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大健康产业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闫希军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应扮演重要角色。要把中医药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产业来打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疾病谱已从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向以生活方式疾病、老年病为主。健康管理也从重视“治已病”转到重视“治未病”,更侧重于在“未病”时,通过利用信息诊断设备产品、数据分析技术和服务对生命过程进行全面呵护,指导人们调整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指数,降低健康风险,阻止疾病的出现和发生。这不仅有利于节省医疗费用和时间支出,而且有利于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利国利民。

  闫希军说,一大批企业致力于构筑大健康数字化示范社区,通过功能齐全、保障合理的社区,与居家养老养生模式的结合,带动人们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转变,通过科学的流程,把人们的健康用方案管起来。随着参与企业的增加,更多健康产品被开发出来,包括一些居家养老、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健康方式方法、模式方案等等应运而生,大健康产业正轰轰烈烈向前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在此方面,天士力控股集团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合作办医,投资兴建了湘雅博爱康复医院,配备了康复机器人等国内领先的康复设备,拥有持续性植物状态促醒、中西医结合脑病康复等核心技术。

  闫希军介绍,天士力控股集团还利用滴丸技术将中药免煎颗粒制作成微球药丸,将来可以做到在国医馆由中医看病开方后,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和精准、智能的工业化技术,生产出微球药丸成品,并通过快递为患者直接配送到家,避免了患者耗费时间等待抓药,使得中医传统烦琐的配方抓药过程变得便捷快速。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

  重视健康教育 促进全民健康

  本报北京讯  (记者杨六香)  “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应该重预防、重基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他介绍说,目前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近几年来,一些慢病的患病率在快速上升,有专家形容为“井喷式”上升。比如,201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口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的“后备军”(糖尿病前期)要占到居民人口的50.1%。高血压患病率同样快速增长,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2010年,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3.5%,60岁及以上老人高血压患病率为66.9%。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与30年前相比大幅增加。部分恶性肿瘤在最近10年的发病率也快速升高。这些慢病严重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

  姚树坤说,卫生工作的目标不仅是让居民患了病有条件去治疗,更重要的是不得病。如果预防不到位,患了病再去医院治疗,不仅导致个人心身的痛苦,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不得病?世界卫生组织对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有权威分析:疾病的发生60%是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其它如遗传、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医疗条件加起来只占40%。现在人们的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加,运动和体力活动却在减少,而且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再加上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慢病的发病率大大提升。

  “要降低慢病发病率,改善全民的健康水平,就要纠正目前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从根本上去除致病原因。”姚树坤强调,要在人群中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和科普有所不同,科普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单向传播卫生知识,而健康教育既要向人们传播健康知识,还要对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行为矫正。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姚树坤建议,一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组织真正懂健康教育、预防医学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指导全国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规范编写有科学证据的健康教育教材。二是希望出台相关法规,同时要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健康教育运用到平时的临床诊疗过程中。

  姚树坤说,真正的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基层,而目前包括社区卫生站、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所等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大欠缺。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培训措施,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健康教育水平。

  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意识,通过法规来规范、要求医务人员把健康教育运用到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很必要。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医生最少应有三个职能:一是医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二是医疗方案决策者,三是健康教育者。因此,对患者要开出两类处方,一是药物或其他治疗方式的处方,二是健康教育处方。这样的服务才是高效的服务。“我在临床中深有体会,如果在用药的同时,对患者从饮食、运动、心态等几方面进行调整,不但疗效大幅提高,而且用药的品种和剂量可以大大减少。”姚树坤说。

  姚树坤告诉记者,老百姓作为疾病预防的主体,一方面他们的疾病预防意识需要提升,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获得科学的预防疾病知识,因此开展规范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杨爱明:

  推广疾病筛查 做好医学科普

  本报北京讯  (记者杨六香)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杨爱明教授向记者表示,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做好健康措施关口前移,让人们少生病或不生病,患病后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杨爱明说,做到关口前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做好教育、科普宣传,把健康的理念和保持健康的方法从对学生的教育扩大到对广大群众的普及。包括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如限盐控油,不吸烟,不嗜酒,减少对不健康食物(油炸、腌渍食物等)的偏好;有正确的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等。促使大家在保持健康上有自觉的意识,有足够的能力。国家和社会对健康科普教育的投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患病后早诊、早治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杨爱明举例说,像高血压这样的疾病,早发现并有效控制后,就能减少后期发生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概率,从而减轻可能造成的社会和家庭负担。而对于一些重大疾病来说,做好筛查是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尚需加强。比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这三种疾病加在一起,占全部肿瘤的1/3还要多。我国的现状是,这三种肿瘤患者到医院就医时大多已经是中晚期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20%~30%。而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外科手术或者内镜下微创治疗,5年存活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多可以完全治愈。两者可以说是有天地之差,“诊断一例早期癌,救活一个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所以,早发现极其重要。要做到早发现,就是要对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筛查,通过筛查发现可疑的病例,再通过做胃镜、肠镜检查就可以发现问题。但是目前我国民众缺少筛查意识,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投入和宣传,推动筛查工作的进行。这方面,美国对于结肠癌的防治、日本对于胃癌的防治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美国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并对结肠息肉(癌前病变)的治疗,使结肠癌的发病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1%(男性)降到0.4%。日本也通过筛查,使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达到70%~80%,从而明显提高胃癌的总体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杨爱明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一个大的框架,我们只要一项一项踏实地去做,就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效。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