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探索食品安全评价性监测与综合考评结合机制
山东省食品安全状况如何?百姓日常消费的食品是否安全?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连续3年开展食品安全评价性监测来寻找答案,并探索将监测结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以评价性监测带动监督抽检责任落实。
2014~2016年,山东省局每年安排1.7万批评价性监测计划,开展全省食品安全状况评价。评价性监测按照上下半年各一次安排,根据各市人口和产业分布安排每市监测批次。省局独立组织抽样,采取“三不原则”,即采取抽样不通知当地监管部门,不让当地人员陪同,不提前公布抽样区域和抽样场所,保证过程与结果公平公正。
该局注意监测品种与检测项目全省统一确定,重点选取公众消费量大和监管工作中发现问题较多、风险隐患较大、涉及非法添加的重点食品品种,如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植物油、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及其制品,同时选取韭菜、芹菜、酱腌菜、粉丝粉条、海米、银耳等近年来经常被检出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等品种,评价性监测不做全项目检验。数据汇总分析工作由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院承担,抽样、检验同步推进,统一规则和标准。
问题产品有没有?在哪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既需要市县区监管部门在日常检查基础上主动发现,也需要抽样检测技术佐证,监督抽检和评价性监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市县区监督抽检频次多,找出的问题产品就多,省级评价性监测发现的问题产品就少。问题发现有效引导了监管工作开展,山东各地利用自有计划,大力开展监督抽检,自觉查找问题产品和风险隐患,从3年的评价性监测结果看,问题发现率从原来的不足2%提高到现在的3.23%。
山东省局努力通过对监测发现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和会商,针对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及时组织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2015年,针对海米中亚硫酸盐、色素超标等问题,组织开展规范海米生产经营行为集中查处行动;2016年,按照全省不同区域食品安全风险的特征,在17个市分别针对不同食品或环节开展粉皮粉条、酱腌菜、银耳等产品区域性风险防控,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提升了监管工作靶向性。
近3年来,山东省评价性监测合格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食品安全状况稳中有进。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市的合格率和财政保障水平较内陆经济欠发达市高,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状况、消费水平,以及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投入和保障力度。
特别是将监测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后,山东各地重视程度普遍提高,2014~2016年,市县监督抽检批次和地方资金投入分别从13万批次、1.5亿元提高到36.4万批次、4.34亿元,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