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人群饮用水产品为何走红:假营养?真炒作?

  • 2017-06-01 14:29
  • 作者:杨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盛夏将至,又到了瓶装水的销售旺季。面对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现状,厂商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低龄消费人群,推出了“婴儿水”“儿童水”等产品,消费者到底该如何选择?一些父母为孩子所支付的高昂水费是否物有所值?何种标准的低龄人群饮用水产品才能让人放心购买?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行业相关专家。


对于近期市面上出现的低龄人群饮用水产品,消费者可能会有点陌生,其实这一概念从2015年就开始席卷全球,并快速发展。这些新增的低龄人群饮用水产品专注于提供“纯净”水制作婴儿食品,低/无/减钠宣称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在55%的产品包装上。但也有产品强调其便利性,这些水不需要像自来水那样要烧开,而是在常温下就能立即使用。


根据食品咨询公司zenith international的报告,在2021年以前,儿童饮用水市场每年将会有7%的市场增速,亚太地区将引领全球市场。目前低龄人群饮用水产品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伴随着国内二孩政策的放开,以及家长对于孩子饮水安全的考虑,低龄人群饮用水产品必定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巨头出击:布局低龄人群饮用水市场


瓶装水市场如今出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的饮用水产品,包括依云、农夫山泉和雀巢等行业巨头纷纷入局。不过记者发现,这些产品在配方上与普通瓶装饮用水相比并无差别,更多是依靠营销推广市场。


农夫山泉曾经在2015年2月推出过正价9元/瓶的1升装母婴水,强调其低钠淡矿和无菌工艺。日前该款产品又宣布签下刚公布怀有二胎消息的国际网球名将李娜,号称其41项标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更“适合婴幼儿饮用”。同期农夫山泉还推出了一款“学生水”,其水源取自长白山。与普通的农夫山泉瓶装水不同,“学生水”采用可以单手打开的“运动瓶盖”,包装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小清新”插画风。


2016年,依云联合迪士尼公司,选取69个经典的卡通形象,打造了“依云儿童瓶(迪士尼限量版)”,目前这种依云卡通版儿童水已在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330毫升×12瓶售价130元,打出的口号为“帮助宝宝,爱上喝水”。今年依云又再次推出在造型上大胆突破的“依云小萌瓶水”,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售价。


今年3月,雀巢优活高调推出儿童水,借用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中8个主角的形象化作瓶身包装,售价比普通雀巢优活水高出20%。


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如今的企业需要生产精准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精准需求。目前很多企业推出儿童水是看中了市场需求。在产品推出后企业纷纷打营销牌无可厚非,这是出于让产品迅速被消费者接受的考虑。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市,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打营销牌的效果变小,最终拼的还是品牌力、落地能力以及渠道能力。


家长担忧:该喝还是不该喝


众所周知,儿童尤其是更低龄的婴幼儿的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绝大多数家长都会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长身体”挑选更健康的产品。但是对于低龄人群应该喝多少水、喝什么标准的水,也许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当各种产品出现之时,家长就免不了要操心了。


据专家介绍,最常见饮用水有4种:天然矿泉水、矿物质水、蒸馏水、居家白开水。天然矿泉水顾名思义,就是地下或独特水源地的水,富含矿物质;矿物质水是额外添加了矿物质成分,以改善水的营养状况;蒸馏水是最“干净”的水,不含任何矿物质成分,属于纯“H2O”;白开水就是居家煮沸后的水。


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委员、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耿雪表示,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儿童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用水以白开水为主,不鼓励饮用饮料。婴幼儿的推荐水分来源是白开水,所以日常家中饮水主要选择白开水。外出补充时,1岁以内的婴儿不推荐包装水。


专家表示:我们喝水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水份及少量矿物质,其实对正常人来说,只要是干净卫生的普通饮用水,就足以满足人们每天的需求,无需额外针对特殊人群来做文章。虽然孕妇、乳母以及婴幼儿、学生等人群,在部分营养素的摄取上的确需要高于普通人,例如对铁、钙、锌、DHA等的需要。但是,水中可溶解营养素的量是有限的。况且人体获得矿物质的主要渠道并非是通过饮水来实现。因此,通过水来强化矿物质,制作所谓“月子水”“孕妇水”“婴儿水”的作用并不大。


记者采访了高正集团总裁助理谭迅,他认为低龄人群饮用水产品是细分渠道的体现,但这些概念涉嫌炒作。“以母婴水为例,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母婴水的既定标准,市面上一些打着母婴水旗号的产品都是为了赚取更高的利润。但可以预判的是,母婴水的标准一定是低钠低钙。随着消费升级,母婴水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未来该类产品市场好坏主要受到包装、定价及产地等因素的影响。”


专家呼吁:尽快出台标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婴幼儿由于代谢系统还在发育,因此饮用水矿物质含量不能过高,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善的婴幼儿饮用水标准(见附表),因此建议针对婴幼儿特殊人群,我国应当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军事作业与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为群对如今很多校园直饮水采用纯净化方式这一现象表示异议,“去除了水中的全部矿物质,将对儿童身高、牙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对饮用水的处理需要从安全和健康两方面考虑,对于长期饮用的水,需要保留一定量的矿物元素。这也需要有具体的标准作为指导。”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镁研究学会前主席Jürgen Vormann教授介绍,在欧洲人们几乎不会选择纯净水,同时欧洲主要国家均有完善的法律,针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饮用水标准作出明确要求,比如须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且总矿物质含量不能太高,钠的含量不能高于20mg/L,有害物质含量应该更低,微生物要求更加严格等。


谭迅表示,企业紧密地将饮用水与营养健康结合,针对婴幼儿推出符合其生理特点的饮用水,这类水各种指标要求比成人更加严格,矿物质含量适宜,微生物要求更严。由于婴儿专用水在国外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市场非常成熟。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让食品企业今后在生产时做到有章可循,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达到健康营养的要求。“从长远来讲,只有符合健康理念的饮用水才能成为市场主流,消费者也会更多选择有营养的、健康的好水。”


水中矿物质有益健康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如果不吃东西,可以生存几周时间,而如果完全杜绝水分摄入的话,寿命将只剩下3天,也就是短短72个小时。足见水作为健康基石的重要性。虽然某些厂商为了盈利,以热门卡通形象包装进行营销,但这并不能否认我们可以从水中矿物质获益的事实。


世界各国对于饮用水的安全问题都极为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为此制定了《饮用水水质准则》作为各国制定饮用水国家标准的重要依据,以保障饮用水的基础性安全。在我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一直被忽视,即水中的营养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普及饮用水的营养知识、深入研究水中矿物质对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在5月23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上举办的水中矿物质和健康国际论坛上,数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就饮用水中的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得出结论:饮用水不仅要保证充足的量,更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否则将对健康产生诸多危害,影响各项人体机能。


我国因为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饮用水的安全关注远远大于对饮用水的营养关注,水中的营养没有得到重视。北京大学营养系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教授提到:目前有大约21种矿物元素被确认或认为可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氯、磷、钙、镁等14种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特定的微量元素和电解质,饮用水的贡献率占总膳食摄入的1%~20%。相对于食物提供的微量元素而言,饮用水中摄入比例最高的微量营养素是钙和镁,水提供的量最高可高达每日摄入量的20%。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对水中营养展开过专题研讨,相关研究内容已经汇集成《饮用水中的营养素》一书。马冠生表示,我国人群存在矿物质摄入不理想的情况,根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国内居民膳食结构中钙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饮用水中的钙和镁就是非常好的补充。


同样,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卫学院流行病及生物统计系主任何卡明确指出,水是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其他营养物质、特别是微量矿物质的载体,这也是长寿地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于这些微量元素产生的积极影响应该更加重视。


何卡教授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营养相关研究,他做了一个非常有趣而科学的调研。这个调研的标本是世界范围内的长寿地区,他发现世界长寿地区人群饮用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水质呈弱碱性。他指出,有些人认为水的酸碱性对人体酸碱平衡没有影响,因此对健康也没有影响,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弱碱性的水意味着水中含有天然存在的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是对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何卡指出,世界长寿地区的饮用水的pH值都在7~8.5之间,呈弱碱性,这些地区心血管相关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都相对更低,这是因为水中天然存在的矿物质,尤其是镁对此类慢性疾病有着积极的防治作用。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非常长寿、健康。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军事作业与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舒为群教授更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长期饮用呈酸性的饮用水,虽然人体酸碱平衡看似维持正常,但是这实际上是人体为了保证稳态,通过动员骨质中的钙来维持酸碱平衡的手段,会造成骨质损耗,长期饮用将造成骨质疏松等情况发生。


同时何卡和舒为群都表示,饮用水中的天然矿物质如果完全通过RO膜进行反渗透技术去除,后期即使添加一些矿物盐,也是无法恢复到健康状态,这样不仅不会促进健康,还会适得其反,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