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正重构医学影像行业

  • 2017-06-15 16:15
  • 作者:马艳红
  •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日前,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大会上,谈到医学影像的新技术、新生态,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打开了“话匣子”。大家智能技术、云计算、5G网络、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等新技术、新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看好未来医学影像与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发展的前景。


行业发展需宏观指导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王东升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有27个省份建成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医疗信息化还存在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多系统并立,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较弱,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安全存隐患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构建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国家四级人口信息平台,实现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以及跨地区、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对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内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更新,并在医疗机构之间互认共享;开发利用医疗卫生大数据;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制定疾病诊断编码、检查检验规范等,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集成。

    

“当前医疗器械技术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云储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分析使用,为临床医学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国内企业应密切关注医学影像新技术、新产品发展趋势,及时把新技术推向医学影像行业和医疗机构。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不仅要对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做出顶层设计,也要对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发展和平台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做出宏观指导。”王东升强调。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所产生的海量信息的存储、获取、图像处理、临床应用和安全防护,对相关行业提出了新挑战。针对海量信息需要构建功能强大的数字医疗信息互动平台,这既要考虑到服务效率、资源共享,也要考虑到建设和维护成本。图像处理技术需要适应和促进临床医学、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以及智慧医疗的发展。信息获取应方便快捷,满足大数据分析要求。同时,数据安全应得到有效保证。

    

从IT时代进入TMT时代

    

信息技术正不停地把自己编织进医疗领域,并重构医学影像服务模式;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刷新了人们对传统医学影像技术的认知;新型磁共振设备的研发不仅仅关注数字化,而且在环保方面下足了功夫——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信息交互与集成分会(IHE中国)名誉会长戴建平教授介绍的行业发展趋势,引人入胜。

    

今年4月Nature杂志发表的一篇报道,在医学成像领域引起极大关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闵玮教授团队采用电子预共振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结合荧光成像技术,呈现出24种颜色的探针,多达16种颜色的活细胞成像和8种颜色的脑组织成像。该技术突破了成像的颜色极限,使得显微镜可以胜任大部分生物分子的成像分析。

    

“电子预共振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成像,且不再使用标记物,是一项全新的医学成像技术。”戴建平还介绍,医疗设备的环保性也引起企业的关注。例如,液态氦资源有限,不可复制,而地球上22%的液态氦资源是被医学领域消耗的,其中大多数被磁共振系统使用,这就要求制造商要通过研发来节约资源。而最新推出的磁共振设备,其液态氦用量大幅降低,重量减轻了25%,空间减少了50%,价格也更为低廉。

    

戴建平教授指出,医学影像信息化已从单纯的IT时代进入TMT(电信、科技、传媒)时代。互联网科技、媒体和通信融合的TMT产业,面对多样化的终端客户需求,进行网络物理层、终端功能、固定与移动业务、运营商业务,以及内容、服务、通道的多领域融合。2020年,5G网络有望进入市场,而手机作为计算机、操作台、显示器,可能引发医学影像设备的新工作模式。

    

新检查模式应运而生

    

我国医学影像服务供需矛盾很大,设备资源、医学人才分配不均,操作规范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互通互联程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医疗影像中心应运而生。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崔泽实教授介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等。这无疑将推动医院走向开放化。然而,这条路怎么走?需要适合中国国情,着力解决图像一体化获取问题,应用关键技术,提高操作的规范化水平。

    

“实际上,独立医疗影像中心在美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在美国医学影像市场上,医院和独立影像中心各占60%和40%的份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冯晓源表示,我国发展第三方医疗影像中心,政策支持、结果互认、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科学技术层面,图像智能获取技术、云平台和智能报告协同技术等,可帮助基层医院实现检查规范化,并通过全国专家资源解决报告问题,从而减少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此外,第三方医疗影像中心还需要建立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系统、运营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诊疗服务体系、协同合作体系在内的“五位一体”管理架构。

    

从制造走向集成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一些厂商正从原来的硬件设备制造商向医疗设备数据信息集成服务商的角色转变。

    

锐珂医疗HCIS大众化区产品总监李剑分析,当前企业需要着力解决医疗数据的整合、分享和利用问题,为医院提供多站点协同、互联互通、共享统一的医疗信息数据管理和分析平台。该平台能够整合医院各系统,帮助医务工作者更方便、快捷地使用医疗工具,提高临床诊疗效率;通过云计算,给医疗机构带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移动性、更便捷的使用等优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特定疾病实现自动分析、自动检测、自动提示和预警。

    

“通过全新数字化医疗平台可以拓展出更大的市场。”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张俊华介绍,数字化医疗平台不仅能连接各种各样的医疗设备,而且它就像一个APP应用市场,企业可以在该平台上发布可信的应用,供医疗机构自由选择。这个平台还能提供数据搜集、汇总和分析手段,可以将全球医疗同行连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因为该平台完全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医院无须购置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就可以简便地连接到该平台上。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