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力促蒙医药振兴——加快发展“中国蒙医药之都”座谈会侧记
“蒙医药要想发展壮大,需要有大的品牌走出去,不能局限在当地”“要把深奥难懂的蒙医药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阐述清楚,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听得懂”……8月2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主持召开的加快发展“中国蒙医药之都”座谈会上,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让蒙医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等问题建言献策。
把脉问诊:蒙医药处境尴尬
近年来,通辽市在蒙医药文化传承保护、蒙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但同时蒙医药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资源上来看,蒙医药确实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差异化和独创的东西。如果挖掘得好,可能有巨大的潜力。”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寇卫国表示,由于蒙医药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没有形成大的品牌,导致市场认知低,推广起来很困难。民族药资源如何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此,来自内蒙古库伦蒙药有限公司的杨辉也表示,蒙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但如何以蒙医药文化、旅游+蒙医药+文化来助推蒙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政府进一步衔接。
近几年来,蒙医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周期,但企业在寻找新市场中发现,由于缺乏相关专业销售人员,向外推广难度很大。“蒙医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蒙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致命缺陷。”杨辉说。
来自修正药业的张显涛表示,要把蒙医药的理论基础变为像中医药理论那样,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蒙药扩大销量、提升知名度的基础。
对于上述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副院长王秀兰表示,这主要是宣传做得不够。“通辽本地的宣传以及面向全区、全国和周边国家的宣传,都有待加强。”她说。
建言献策:协同创新
作为“中国蒙医药之都”,通辽有着发展壮大蒙医药的先天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成了与会专家展望蒙医药前景最重要的切入点。
王秀兰表示,蒙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首先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一方面要培养蒙医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创新平台和蒙药发展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还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基础科技研究;落实蒙药种植栽培标准、蒙药材标准、蒙药炮制规范、蒙药制剂标准、蒙医医疗标准;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蒙药创新资源,组建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的研发团队,加大蒙药新药研制、大健康产品研制和老产品的二次开发等。
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科主席、中韩分子生药学研究室主任贾景明建议,通辽成立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部门组成的中国蒙医药战略联盟,共同规划蒙医药产业的发展。
贵阳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院长杜江认为,发展振兴“中国蒙医药之都”,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由政府统一规划,扎实推进;其次,在实际销售推广过程中,要把蒙医药通俗化,科普化,而不是专业化。建议在产品开发时要体现自身特色和用药特色;此外,希望通辽重视蒙药药材源头,打造公司+农户+科技的蒙药基地。
中国中药资源学会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提出,建立创新发展机制是通辽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的核心。建议政府采取特殊政策,比如制定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投资。另外,还要系统组织、聚集科研力量和政府力量,为企业服务。
对于蒙医药发展中面临的宣传不到位问题,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汪彦斌提出,要加强蒙医药科学普及,宣传蒙医药治病原理,打击谣言。他还建议在做蒙医药产业的战略规划时,把药食同源和医养结合作为整体来考虑。
李杰翔表示,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座谈会,提供了打造蒙医药之都的思路、途径、办法和现成的经验。为通辽多维打造、多产业融合,多级支撑,多元发展,发展振兴“中国蒙医药之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和框架。
“这些建议必将对全区蒙医药事业的走向起到推动作用。”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玺说。
守护科尔沁草原的蒙医药瑰宝
长期以来,蒙医药在草原各民族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交流逐步走向世界,为世界所认同。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蒙古族文化和蒙医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功能完备的蒙药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国惟一的蒙药学博士点;有全国规模最大、建厂最早的蒙药生产企业;还有国内面积最大的绿色优质蒙药材种植基地,是全国蒙药生产品种最全的地区,盛产500多种优质、名贵、天然药材。
目前,通辽市蒙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产业活力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政策支持是坚强后盾
蒙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对于满足各族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各族群众健康水平,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将蒙医药产业发展列为“七业同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蒙医药产业发展作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不断加大对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通辽市将蒙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从2013年开始,通辽市连续3年制定实施《蒙医药事业发展行动计划》,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抢抓内蒙古自治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机遇,把蒙医药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之一,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蒙医药国际化进程,做大做强蒙医药产业。通辽市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蒙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通辽市向国家、自治区争取蒙医药产业项目资金2.3亿元。从2013年起,市政府每年划拨3000万元作为蒙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实施打造“名企、名药、名院、名医”的“四名”工程。
据通辽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申报设立的2亿元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创投基金已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和财政厅的批复,为进一步推进蒙医药产业化进程,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壮大特色民生事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争取了资金保障。
创新研发促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四名”工程,蒙医药产业市场化、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通辽蒙医药产业初具规模,产业活力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2016年,通辽市荣获“中国蒙医药之都” 和“全国中蒙医药先进市”称号。
冠心舒通胶囊、保利尔胶囊等一系列蒙药创新成果先后问世;蒙药浴包、奶手参粉、三根颗粒、鼻炎喷剂、清咽利喉胶囊、海伦胶囊等蒙医药新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承载着蒙医药传承发展历史使命的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凭借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多个高水平研究课题和项目,正在占领“蒙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高地。
目前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厂两家企业在蒙药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蒙药品种达到240多个,其中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5个、国家基本医保目录产品48个,非处方药36个,能够基本满足临床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说:“我们要努力打造全国蒙医药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让我市的蒙药‘通’行天下、蒙医‘辽’亮世界。”
观点荟萃
李杰翔:蒙医药要走出国门
“蒙医药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表示,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蒙医药受众已经遍及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当前,随着世界各国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蒙医药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显。传承历史、展望未来,需要大力推动蒙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进程,让蒙医药加快走出国门,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使之成为融入“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通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四个着力”“五个结合”指示要求,按照自治区党委“四个高于”“七网七业”决策部署,将蒙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通过制定规划、设立基金、完善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措施,努力为地区转型跨越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
李杰翔表示,通辽市将秉持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继承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厚植发展优势,广纳众家所长,切实提升蒙医药文化和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打造全国蒙医药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刘昌孝:走“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之路
“提升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优势,人才是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昌孝建议,蒙医药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刘昌孝院士表示,内蒙古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在内蒙古的植物共有2351种。这为“崇尚天然,回归自然”,发展“绿色药业”提供了独特的药用资源。同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法》等一系列国家法律规划的出台,为民族医药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推进“政-产-学-研-用”创新的落实。
刘昌孝院士强调,发展民族药对人才、教育、产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他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把以大学和产业研究院为依托建设区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健全大学培养医药人才结构,健全产业研究院医药创新转化的课题研究方向;三是落实自治区和地方政府推进人才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精准发展计划、条件支持计划、上下协同计划、人才和项目鼓励计划。
巴根那:推进蒙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
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巴根那表示,近年来,4000余名蒙医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32%的旗县以上医疗机构、科研教学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以蒙医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为平台的一大批蒙医药研发人员,致力于蒙医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广泛开展蒙医药新产品研发及蒙医药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蒙医药教学、科研与国内外的合作也不断加强。
“目前蒙医药事业发展依然处在‘人才匮乏’与‘创新能力待提升’两叠加的特殊时期。”巴根那说,对此,在蒙药标准化建设方面,要加强蒙医药标准化理论、技术研究和体系建设,加强蒙医药标准应用推广,推进蒙医药国际标准化的研究。
据巴根那介绍,内蒙古民族大学已经建成国际蒙医药实验室、国际蒙医药研究中心和蒙药临床医院。这些平台未来将在蒙医药的国际标准化方面做好引领工作。
段金廒:蒙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中国中药资源学会会长段金廒建议,蒙医药要发挥资源优势,从以下六个方面创新蒙医药产业发展。
一是药材生产符合国家GAP生产规范,保障优质药材原料生产,同时发展绿色生态种植技术,保护并合理利用山沉香资源。
二是拓展资源产业化途径,培育蒙药产业集群,壮大蒙药产业规模。
三是构建资源循环利用及绿色发展产业链。
四是构建现代仓储物流产业,依托内蒙古通辽地区冷凉气候特点,按照高度集聚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形成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的蒙中药现代仓储基地及物流网络体系,支撑蒙药产业规模化发展。
五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拓展蒙医药国际贸易。深化与国外医药企业合作,拓宽中-蒙-俄蒙中医药产业合作,发展国际贸易,促进蒙医药产业国际化。
六是拓展蒙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倡导“绿色医疗”理念,推进蒙医药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第26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 美丽520:破解化妆品谣言正当时
5月20日,坊间颇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第26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在广州举行,化妆品专家蒋丽刚《破解化妆品谣言》的专题讲座也如期开讲。 2019-05-27 09:55科普大讲堂
2019-04-28 15:07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