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李克强讲话 张高丽主持 王沪宁出席

  • 2018-01-10 17:23
  • 作者:
  • 来源:新华社

       据新华社讯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右)

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左)颁发奖励证书/摄影 新华社记者 鞠鹏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聚起更为强大、更为持久的科技创新力量。

    

       李克强说,要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面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好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面向增进民生福祉,开展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等领域攻关,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

    

       李克强指出,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涌现更多国际领先创新成果。

    

       李克强说,要弘扬创新创造精神,提升创新供给能力和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世界创新高地。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主持大会时说,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敢于担当,勇于超越,勇敢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王泽山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出席大会的领导同志还有:丁薛祥、许其亮、陈希、黄坤明、沈跃跃、杨晶、万钢。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成员和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共约3300人参加大会。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延伸阅读

    

       侯云德,男,1929年7月出生,江苏常州人。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院士在分子病毒学研究和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原核表达载体和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性分子机制等,奠定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他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随后又在短短数年间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Ⅰ类和6个国家Ⅱ类基因工程新药。他主导完成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对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侯云德院士在中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和降低“三病两率”的总体规划。他还主导了2009年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

    

       据悉,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推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王佑春等人完成的“艾滋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评价关键技术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综合自科技部网站)


(责任编辑:郭思男)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