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的战“疫”之道(二)

  • 2020-03-09 12:14
  • 作者:邱模炎、尉万春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5.《十药神书》


  【年代】


  【作者】葛可久


  【意义】《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痨瘵(结核病)专著,本书记载了治疗肺结核吐血的经验方,分别以甲、乙、丙、丁等天干次序排列。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实用有效。


  【战"疫"特征】肺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肺结核,自古以来风、痨、鼓、膈四大类疾病是中医的疑难,在古代结核病是很难防治的,书中自序说:"此书得自师传,在吴中治劳症,起死者数千人",就是说这个书是作者的师父传授给他的,在江浙一代治疗结核病,救活了上千人。可见它的临床实用价值之大。书中详细阐述了证的分型和方法的分类。判定了十首合理的方剂,分为止血剂,止咳剂、祛痰剂、补养剂等。分别以甲、乙、丙、丁......十天干次序排列。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大多实用有效,为治疗肺痨病提供了一套可遵循的治疗法则和有效方剂,如甲字十灰散、乙字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等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重视,如清代医家叶天士颇能巧妙地应用葛氏十方,并在治疗中屡见奇功。至今这些方剂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6.《瘴疟指南》


  【年代】


  【作者】郑全望


  【意义】本书是疟疾专著,作者结合临床实际,并且在阅读宋代所辑《瘴疟卫生方》基础上通篇说明并加以注释编纂成此书。书中论述瘴疟源流,伤寒、内伤与诸症之鉴别,以及瘴疟药用宜忌、预后等内容。


  【战"疫"特征】万历壬寅(1602)年,多地发生瘟疫,蔓延流行不绝,医生大多无法有效治疗,作者在《瘴疟卫生方》,加以阐释和演绎,治疗福建、广东地区瘴疟流行,获效良好。


  7.《瘟疫论》


  【年代】


  【作者】吴又可


  【意义】《温疫论》作为一部划时代的疫病著作,其创立了中医病邪中在六淫之外的另外一种邪气,即"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在诊疗体系中创立了疾病的表里之间的九种传变状态下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提出了中医学独有的膜原这种病位认识,对湿邪停滞,无法化解的状态进行了大胆革新和尝试病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创立了名方达原饮,这对温病学中湿浊的清利有重大意义。本书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战"疫"特征】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电影《大明劫》讲述了明末吴又可治疗瘟疫的主要经历,瘟疫流行过程中战争和瘟疫对古代人民的摧残,吴又可临危受命拯救苍生的故事。


  8.《温热论》


  【年代】


  【作者】叶天士


  【意义】该书可谓是温病学的奠基之作,从人体感受邪气的途径上来看,进行了非常大的创新,对温邪和寒邪侵袭人体的方式进行了割裂,认为温病以口鼻吸受为主,而寒邪以皮腠经络为主,这是在疾病来源上做了大胆革新。在疾病辨识上,借用了《黄帝内经》中卫气营血的概念,将温病的传变特征由浅入深,高度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层次,可谓是在中医治疗学上又一大创新,叶天士因为忙于诊务,无暇论著写作,该书是叶天士弟子根据其口述辑录而成。


  【战"疫"特征】叶天士订立了温病邪气有口鼻吸受的特征,这其实是现代呼吸道传染病的雏形,在疾病史上可谓是一大贡献。在瘟疫病致病过程中,如果出现舌苔白厚而腻,强调要以透散治法为主,不可过用寒凉,并且疾病在此阶段要时刻注意,不能让其加重。其中叶天士强调在疾病发展的浅层次和深层次必须建立散邪通道,并且这个通道保持打开的状态才能使得重症转轻,轻症痊愈,如果此通道关闭,则病邪深入,则容易出现重症,叶天士将此方法高度概括为"透热转气",后世温病学家对此方法也有所发挥,这也是温病学和伤寒迥异的地方。


  9.《湿热论》


  【年代】


  【作者】薛雪


  【意义】本书是清代温病学家薛雪的著名代表作,此书的特点是重点关注温热病夹杂湿邪的治疗方法,可谓是补充了叶天士温热论的所论述疾病之不足,其也讲究病位的上下,即以上、中、下三个区域划分疾病的浅深和感受邪气的轻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因为病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


  【战"疫"特征】疫病夹杂湿邪的的情况时有,且容易引起较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其病毒的中医特性由中医专家定性为湿热性质的病毒,患者通过清利湿热的治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2020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界也达成共识是湿邪为患引起。我们从近期这两期大的呼吸道传染病来看,夹杂湿邪引起的疫病是比较重的,患者化生重症的几率较大,特别是国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极力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出中医药在治疗湿邪的重要地位。简单普及一下什么是湿邪,这是体内水液代谢不够通常所出现的代谢产物,人体新陈代谢机能衰退,同时在微观可以伴随有黏蛋白增加等特征,进一步阻碍水液代谢的异常,突出表现为细胞水肿、组织间液增多等表现。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