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药(三)

  • 2020-03-12 21:49
  • 作者:邱模炎 邹浩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11、草果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解读】草果也是药食两用中药材之一,可用作调味香料;草果的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实入药。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用了草果其味更佳。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既能使牛羊肉清香可口,又能去除牛羊肉膻味。草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健胃、消食顺气的功能,主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咳嗽痰多等,还能在饮酒过多时解酒毒,去口臭。但需要提醒的是,草果性温,容易产生燥热,多吃容易上火,因此气虚或血亏患者忌食草果。


  【治疫应用】《医学入门》记载"辟瘴解瘟。"即是说草果具有治疗疟疾祛除瘟疫邪毒的作用。《品汇精要》也有"截诸般疟疾,治山岚瘴气。"关于草果治疗疟疾的记载。(邱模炎、邹浩)


  12、栀子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肺、三焦经。


  【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解读】洁白清香的栀子花受人喜爱,而作为其果实的栀子确也是一味良药。中医认为栀子味苦,性寒,主要作用于心、肺、及三焦,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除烦的功效。栀子分布地域广,全国大多数地区均产,其中河南省唐河县获有"中国栀子之乡"的美誉。栀子也属于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常被用作食品染色剂。


  【治疫应用】《药性论》中记载栀子可以祛除风热邪毒,通利小便,治疗淋证,还可以治疗多种皮肤发黄的病症;此外还可明目,可用于治疗一些流行病,可以清热和治疗消渴病(相当于糖尿病)的口渴,以及双眼红肿的病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栀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的作用,可用其治疗黄疸型肝炎、高血压等。(邱模炎、邹浩)


  13、高良姜


  【性味】辛,热。


  【归经】脾、胃经。


  【功能】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解读】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药物,既是中药也是一味调料,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如高良姜是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良附丸、胃炎康胶囊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被列为"十大南药"之一,日常生活中也大量被用作食品调味料、咖喱粉等。高良姜是姜中之王,味辛性热,此药辛热纯阳,具芳辣温散之性,古人认为凡是具有芳香味的药物具有避除秽浊邪气的作用,从高良姜的药物作用于人体部位来看,主要归脾、胃经,中医认为脾胃后天之本,强调食物受纳的重要性,主要针对脾胃虚寒类的病证。


  【治疫应用】《本草纲目》中记载高良姜可以健脾开胃、除痢疾、可治疗阴性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的疾病。特别要强调的是高良姜药性属于阳热性质,妊娠妇人、阴虚有热者以及患病邪属于热性者,一定要慎用。(邱模炎、邹浩)


  14、紫苏叶


  【性味】辛,温。


  【归经】肺、脾经。


  【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解读】紫苏叶不仅是味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入药者以叶片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其味辛香,主要作用于肺,故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常用之于风寒感冒。其性温,亦作用于胃,具有温胃行气的作用,常用之治疗胃寒呕恶等。紫苏叶的食用历史达2000余年,在中国南方湛江吴川地区是一种广为使用的美味的调味品,人们常常用它的叶子来做菜,它的美味经常和蛤蒌相提并论。日本人也多用之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因为紫苏气味芳香,中医认为芳香的物质可以祛除污秽之气,


  【治疫应用】在《本草崇原》就有记载紫苏可以除口臭,可以祛除不洁净的污秽之气,防止疾病的产生。


  【抗"疫"故事】因为紫苏叶具有独特的清香气味,所以其常被晒干后,切成细末,装入香囊中,以达到驱邪避秽,防范不洁之气的侵袭。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紫苏挥发油中的组分十分复杂,但其中很多成分确有抗菌、抗病毒的神奇功效。(邱模炎、邹浩)


  15、黑芝麻


  【性味】甘,平。


  【归经】肝、肾、大肠经。


  【功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解读】黑芝麻也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在传统文化中,芝麻被称为"八谷之冠",其中尤以色黑者为佳,也唯有黑芝麻才可以入药。将成熟的黑芝麻,炒熟、研磨,即可制成可口的黑芝麻糊。黑芝麻,味甘,性平,主要作用于肝、肾与大肠,中医将色黑入肾,所以黑芝麻可以补益肝肾,滋养精血。黑芝麻富含油脂,又有润肠燥的功效。


  【治疫应用】黑芝麻入药有着很长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黑芝麻可用来治疗感受风寒、瘟疫邪气后,呕吐伴有发热,身体虚弱的病症,并且服用黑芝麻可以使人耳聪目明,耐受饥渴,使人长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黑芝麻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E、钙、铁等,具有保肝、乌发和美颜的功效。(邱模炎、邹浩)


  16、蒜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温中行滞,解毒,杀虫。


  【解读】大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大蒜的辛辣是众所周知的,此外,中医认为其性属温,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脾、胃、肺和大肠。其性温,故可以温散脾胃寒邪,从而促进肠胃蠕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蒜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大蒜素,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古代著名医家葛洪就曾用大蒜治疗过疥疮,认为大蒜可以杀灭疥虫。【治疫应用】《日华子》中记载大蒜可以治疗霍乱引起的抽筋,腹痛,可以去除不洁的邪气,防范瘟疫邪毒,又可以治疗疟疾日久身体虚弱,感受冷风,或腹部攻撑作痛的急症,或感受瘟疫邪气。《直指方》中记载大蒜可以健运脾胃,促进肉食的消化,可以预防瘟疫邪气,消除不洁秽气,还可以消散痈肿。对于阴虚火旺,目赤口干,或有口疮,咽喉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忌用生品,慎用熟品。若局部外敷过久,可引起灼热、疼痛、发泡,也需注意。


  【治"疫"故事】大蒜防疫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那时古埃及国王想让金字塔尽快建造起来,但又担心劳役在恶劣的环境中感染瘟疫,耽误进程,所以命令每个劳役在饭前必须生吃几枚大蒜以预防疾病。疫病流行时,民众最常用防疫物品就是大蒜。大蒜有解毒、杀虫的功效,而且气味浓烈,所以,民众"一遇瘟疫流行之年,概以大蒜为防疫不二妙品",认为"霍乱盛行,乃夏日肠胃易病之际,倘能每饭食蒜一瓣,则一切传染时疫,概可避免,较之其他药物,尤为节省而便利也"。所以,在瘟疫大流行的1932年,四川很多地方的市面,大蒜供不应求。当年7月,成都疫情严重,市民狂抢大蒜,造成全市大蒜售空。(邱模炎、邹浩)

  17、藿香


  【性味】辛,微温。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


  【解读】藿香,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前者称为"广藿香",或者称为"藿香",全国各地均产。藿香味辛,微温,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中医讲芳香可以化浊,味辛可以发散,故而可以发表解暑。此外藿香性温,还具有开胃止呕的作用。藿香常被用于暑湿感冒,湿阻脾胃,呕吐腹泻,是日常使用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


  【治疫应用】《名医别录》中记载藿香可以治疗感受风毒邪气所致的水肿,祛除不洁之气,治疗霍乱,胸口不适等。《百一选方》中记载藿香可治疗霍乱呕吐泄泻重症,用藿香叶、陈皮各半两,水煎温服可以有救治危急重症。(邱模炎、邹浩)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