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医(十一)

  • 2020-03-17 15:31
  • 作者:林明欣 王琪格 丁思元 邱模炎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疫疹先驱---余师愚


余师愚(1723年-1795年),名霖,字师愚,清朝安徽桐城人。乾隆甲申年(1764年),余师愚的父亲生病了,庸医当伤寒来治,误治而死。余师愚的父亲死后,他深感痛心,决定放弃仕途,专攻岐黄之术,遍览一十三科,研究诸家之学。他在读到“石膏”的功用“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后,开始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后来,他采用“石膏”治疗疫病,果然效果很好,救人无数,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治疗疫病的著名医家。


余师愚生活的年代正好是瘟疫大流行,他诊察病人,探求病源,对瘟疫进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疫疹一得》。余师愚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温病大家王孟英称赞余师愚:“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为仲景之功臣”,并将《疫疹一得》“节取而删润之,纂为圣经之纬”编入《温热经纬》之中,名为《余师愚疫病篇》。《疫疹一得》不仅是一部论治疫疹的重要专著,还对瘟疫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清史稿》中记载:“乾隆(戊子)中(1768年),桐城疫,霖谓病由热疫,投以石膏辄愈。缓数年(乾隆癸丑年,1793年)至京师,大暑,疫作,医以张介宾法者多死,以(吴)有性法亦不太尽验……霖以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可见余师愚治疗疫病的独到之处。他认为疫疹之病是运气之变,衍为时气为病,是“无形之毒”,称为“疫毒”,也叫“毒火”。余师愚认为疫疹的病机是“邪火干胃”,他做了进一步解释“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毒既入胃,势必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基于上述理论,他创制了“清瘟败毒饮”,本方重用“石膏”,为瘟疫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思路。在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中医专家使用“清瘟败毒饮”都收到较好的效果。(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