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医(十四)

  • 2020-03-19 13:38
  • 作者:林明欣 丁思元 王琪格 邱模炎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温病四大家”之王孟英


王士雄(1808年-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杭州),是著名的温病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温热经纬》,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更是具有独到的见解。他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王孟英生活在晚清动乱的年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爆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也深受瘟疫之害,尤其是“霍乱”。于是,他专心研究温热病,所诊治的病人大多是劳苦民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王孟英对温热病有独到的见解。他遇到瘟疫,毫不畏惧,竭力诊治。周光运(婺州盐务总管)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孟英学识过人,热肠独具。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


王孟英以《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理论为经,取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的诊病体会,写成《温热经纬》,集中记载了他对温热病的认识与经验。书中明确提出“新感”与“伏邪”两大辨证纲领,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对温病学的辨证施治和发病机理作了补充与发挥;对前人“暑必挟湿”也提出异议;在温病的治疗方面,他提出可用食品代替药品养阴生津,并创立了“甘露消毒丹”和“清暑益气汤”等名方。


在王孟英的诊疗经历中,积累了很多有趣的案例。有一个叫石诵义的病人,得了热病,出现发热、耳聋、口苦、胸闷等症状,晚上的发烧更加厉害一些,不断吐痰,自觉咽喉有阻塞感,大便不成形,小便的颜色红。请了很多医生诊治,吃了不少中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拖了一个多月,实在没有办法,就邀请王孟英过来治疗。他详细诊察后说:“这是暑热停留在肺。一剂白虎汤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拖到现在呢?”,他开了药方,石诵义的父亲(以下简称“石父”)看了方子,是以“石膏”为主,考虑到儿子拉稀,就不敢给他用。第二天,王孟英过来复诊,石父说:“昨天,您开的处方,我没敢给儿子用。请您换一个比较稳妥的方子吧。”王孟英回答:“我这个方子很稳妥啊。您认为石膏是寒药,所以才不敢用吧。但是,您儿子的病,除了用这个方子外,再也没有更稳妥的处方了。如果您认为模棱两可的方子才算妥当,那么,您儿子的病就不妥当了。”石父有点明白了,但是,石诵义看到药方是以石膏为主,就说,我的胸中憋着一团冷气,连水都要喝热的,这寒凉的石膏能用吗?于是拒绝服药。过了一天,石父又来找王孟英,并告诉他没喝药的原因。王孟英耐心地解释说,病邪在肺经,如果不用石膏进行清肃,这个病很难治好。当病人下定决心要服用王孟英的方子时,又有人跟他说,我见过我的一个亲戚,服用石膏后,立刻就死了;您的病有一个多月了,现在还在拉稀,正气已经亏虚得很厉害,所以得谨慎用药啊!石父听了以后,心里再次惶恐不安。又过了一天,石父邀请了几位医生会诊。王孟英来的时候,其它人都已经到了。王孟英看见石父心烦意乱,非常同情,但又担心,大家一起讨论,如果争执不下,反而耽误了病情,所以,王孟英当仁不让,提笔就写:病情已经拖延很久了,经过医治都没有效果,家属的方寸大乱,我三次建议用“白虎汤”都没能得到落实。在临床上,得了什么病,就应该用什么药,各位同道今天不用各抒己见了。古人云,耳聋治肺,肺移热到大肠,就形成了肠澼,这些病都是白虎汤专治的,放心服药吧。在场的医生大部分赞同王孟英的看法。石父看到这种情景,就让儿子大胆服用王孟英的方子。一剂药下去,病情开始好转,三剂药过后,各种症状都解除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病人就完全康复了。这个一波三折的医案,不仅说明王孟英具有治疗热病的精湛医术,而且拥有善待病人的崇高医德,所以他受到百姓的爱戴、景仰、传颂。


《温热经纬》对温病学作了系统的整理和重要的补充,真实地反映了晚清以前温病学的发展水平,是我们了解温病学发展演变及深入研究“温热病”的重要著作。在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中医专家使用过“甘露消毒丹”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