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医(十七)

  • 2020-03-19 13:42
  • 作者:林明欣 丁思元 王琪格 邱模炎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温病名医---孔伯华


孔伯华(1885年-1955年),谱名繁棣,著名温病学家,山东曲阜人。孔伯华主张“治病必求其本”,在临床上注重“湿”与“热”,他以善治“温病”而出名,更以善用“石膏”而有“石膏孔”之美誉,著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


1910年,北平外城官医院(北京宣武中医医院的前身)向孔伯华发出邀请后,他就来到北京,担任外城官医院得医官。这个时候,兵荒马乱,各地的医疗物资非常缺乏,如果再遇上天灾,很容易引发瘟疫。1917年,华北爆发霍乱,“沿村各家各户,递相传染,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可以用户户哀鸣、家家悲泣来描述。孔伯华主动请战,要求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廊坊治疗瘟疫。于是,北洋政府就派遣孔伯华与原清朝医官曹巽轩、杨浩如、张菊人、陈伯雅等一起到晋绥及河北廊坊一带,参加鼠疫及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到达疫区后,百姓的家门都关着,到处都是哭泣声,还有很多患者卧病在床。事不宜迟,医疗队立即发出告示,让民众到学校来诊治。可惜的是,当时的百姓对深入疫区的医疗队并不信任,宁愿呆在家里烧香求佛,也不愿意前往就诊。孔伯华等人忧心忡忡,他们知道只要稍一耽搁,就会有更多的百姓丧生。有鉴于此,孔伯华提议医疗队要深入各村各户进行宣传,送医上门,向民众宣讲防治之法。当时,只留下两个医生在学校候诊,其余人员都挨家挨户地去诊治病人。经过观察,医疗队辨明霍乱发生的缘由,除了气候原因和饮用的井水受到污染外,还与当地人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中医辨证属于“湿热霍乱”或“饱食霍乱”。经过医疗队几天的全力治疗,不少患者转危为安,疫情很快就得到控制。从疫区回来后,孔伯华与其他医疗队员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合著了《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这本书一直是中医治疗各种传染病的重要参考资料。(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