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医(二十三)

  • 2020-03-19 14:07
  • 作者:林明欣 丁思元 王琪格 邱模炎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温病名医---赵绍琴


赵绍琴(1918年-2001年),三代御医之后,著名温病学家,北京市人。他幼承家学,后来又拜韩一斋、瞿文楼、汪逢春为师,尽得三位名医的真传。赵绍琴的代表著作是《温病纵横》和《温病浅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地区瘟疫流行,赵绍琴的父亲赵文魁治好了很多温热病患者。赵文魁认为,“凡温热病,莫不由内热久郁,复感温邪,内外合邪,故为高热,甚则神昏。虽然高热如炙,切不可专进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过用寒凉,每致冰伏其邪,增重其郁,愈使热邪难出,而有逼入营血之虞。”后来,赵绍琴在《赵绍琴医学全集》中谈到:“观先父治瘟疹之法,妙在清泄之中佐以宣透,使邪热有外达之机,庶不致内郁为患”“50年来,吾遵先父治法以治温病高热,每收良效,愈觉‘宣透’二字实乃温病治疗之关键,此是先父生前所谆谆教诲者也。”


赵绍琴认为,温病初起,是温热邪气从口鼻入侵,郁在“肺卫”,“肺卫”被遏制后,造成“卫阳”的宣发受阻,从而导致“恶寒”。他认为,“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第一个“汗”字,不是“发汗”的“汗”,温邪郁在“肺卫”,应当采用“辛凉清解”这一方法,而不是采用“辛温解表”的发汗法。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温病名方“银翘散”在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等清热解毒药中,加入了荆芥穗、豆豉、薄荷三味中药,而且用量非常小,它的用意并不在于“发汗”,而在于“开郁闭”。如果热邪侵入到了“营分”,在“清营热”和“养营阴”的基础上,如果能再排除“营热外达”的障碍,那么,已经侵入“营分”的热邪也可以快速透转到“气分”,病情也就减轻了,这就是“透热转气”;因此,“透热转气”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如果热邪进一步侵入“心包”,对于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可以用石菖蒲、郁金来清心豁痰、开窍通闭,用连翘来轻清透泄、宣畅气机;对于病情比较重的,必须使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之类的方药来“开闭”,使得“营热”外透。此外,赵绍琴认为,治疗湿热类温病,如果误用寒凉,往往导致湿阻、凉遏、寒凝和冰伏,这一学术观点对临床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