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医(二十五)

  • 2020-03-19 14:10
  • 作者:林明欣 丁思元 王琪格 邱模炎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著名“抗疟”专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全球肆虐。当时,世界医学界对于这种传染病都束手无策。在美越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士兵被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后丧命,因疟疾而死亡的士兵甚至比战死的还要多。越南总理胡志明向中国求助,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启动“援外备战紧急军事项目”,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了“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科研组组长。屠呦呦领衔的科研组从历代中医书籍和民间方药入手,总共收集了2000多种方药,编写了640种以单味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且利用现代科技对其中的200多种重点中药进行研究,历经了380多次失败;在1971年,她受到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利用乙醚低温成功提取“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英国广播公司这样报道:很少有人像屠呦呦这样,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直面不可知的风险,仅仅是因为治愈别人的一丝希望。自从青蒿素问世后,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8个国家,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50%以上。(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