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入脑心同治时代

  • 2021-04-03 17:21
  • 作者: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2019年4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统计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2.9亿,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超认为,应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科普教育,倡导公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防止慢性病发生;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慢病早期防治,通过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减缓和逆转病情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慢病急性期治疗中的优势,把握急性期治疗,通过及时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措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还要应用中医药提升慢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加快慢病患者痊愈进程,有效降低致残率。


  坚持传承创新 脑心同治开慢病防治新篇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入脑心同治时代。”1月23日,在第六届安徽省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高峰论坛上,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文明教授以此为题发表主题报告。


  临床表现既有心慌、胸闷,又有头晕、肢麻的病人应该先看心血管科,还是先看神经内科?心脏和大脑两者中的一个出现问题,另一个是否也隐藏着危机?心、脑血管都不正常,血压高点好还是低点好?心、脑血管都出现问题,该优先治疗哪个?


  针对以上问题,杨文明提出,临床上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必须要有全新的考量和认识。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中医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入络入血等临床特点,其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均属络脉病变。此两类疾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综合而看,不外乎本虚标实。心肾阳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同样的病理基础、同样的危险因素造成不同的疾病,可以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共同干预,控制血管危险因素,从循环系统改善心、脑的供血,减轻心、脑的病理损害,达到既治已病,更治未病的目的。


  “脑心同治”理论源于中医理论“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同时在心脑血管防治实践中凸显价值。20世纪90年代开始,赵步长、伍海勤、赵涛等创立了“脑心同治”理论。该理论是在中医“异病同治”“脑心同源”“脑心同病”理论指导下,又根据现代医学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经过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证明的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创新性理论。


  该理论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的整体防控思想,特别是强调对疾病的早期防治以减轻病情的发展。


  现代医学于2013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它是AS(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或内皮功能障碍-炎症性的各种临床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颈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促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同诊同治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尝试,以及心脑血管病(脑心同治)科的建立。


  “脑心同治”理论是指在治疗脑血管病时,应兼顾心血管病;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做到了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脑心通胶囊是“脑心同治”理论的代表方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代专利中药基础用药,其在治疗理念上注重从预防(Ⅰ、Ⅱ级预防)入手,利用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共性问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S)、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脑心同治”理论自诞生以来,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及临床验证,在医药卫生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并形成专家共识。“脑心同治”理论被编写入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9版)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上述教材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不忘初心使命 不断深化研究获创新性成果


  在不断挖掘、整理、改进当中,“脑心同治”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应用推广持续深入,关键在于坚持科研赋能,为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和科学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正式成立29个省级脑心同治学会、171个地市级脑心同治学会以及三大脑心同治研究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


图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成立

图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成立。


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成立。

图为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成立。


  2020年,脑心同治科研成绩斐然。2020年6月,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该项目将促使产学研共同发力,将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理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图3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揭牌

图为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揭牌。


  2020年12月4日,“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谷红注射液对心/脑缺血性损伤保护机制与应用”荣获“2020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研究系统阐述了谷红注射液抗心/脑缺血性损伤的作用与机制,明确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物代谢特征,探讨了现代先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研究的相融性和内涵性。


  2020年12月5日,“中医药稳心合律的理论内涵创新及网络效应机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研究发现了心律失常“虚-瘀-悸”核心病机和“气阴两虚、瘀阻致悸”高发证候,创新发展了中医药稳心合律的理论内涵;发现了中药稳心颗粒对房颤具有选择性,明确了量效关系;发现了稳心合律中药的靶点蛋白网络,证实了其网络效应机制归因于中药药效组分的各自贡献度。该项目成果促进了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防治心律失常研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兴医学交叉学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心脏病学的建立。


  2020年12月30日,陈凯先院士、王广基院士在出席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暨脑心同治研究院2020年度总结会时,强调要结合中医理论,用现代医学和系统医学方法来阐释脑心同治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和临床的结合,开展更高水平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更好地体现中医的临床价值,并产生标志性成果。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过去十年的创新发展中,脑心同治理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带来了希望。在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联合与会学者,提出《脑心同治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六点要求》,强调不仅要做好科研,更要做好科普宣传,让脑心同治理念和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防治心脑血管病从预防做起”,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中西医相结合,坚持产学研一体化,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实施脑心同治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具有独特优势。“脑心同治”理论不仅在以往的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凸显价值,而且将在未来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


  《脑心同治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六点要求》提出,在全国各个地级市均要成立脑心同治防治慢病临床基地。基地要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整合,实现医疗资源结合、互动、下沉。2020年6月11日,第一个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临床基地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随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也相继成立了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临床基地。


2020年10月,“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驻马店临床基地”授牌仪式。

图为2020年10月,“脑心同治防治慢性病驻马店临床基地”授牌仪式。


  临床基地将充分发挥当地临床医疗资源,积极协调地市相关医疗单位,协同开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临床研究,收集“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代表中成药,在区域内防治慢性病中的典型病例;充分发挥银川脑心同治互联网医院平台作用,贯彻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关政策,开展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健康科普讲座,提高当地基层群众防治慢性病意识。同时,将中医药脑心同治高级人才群、基层医护人才群、慢性病人群、慢性病疾病谱群、典型病例群、联合用药群等大数据互联互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医疗服务。


  为将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诊疗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携手各省、市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联合发起了“脑心同治走基层”大型公益活动,组织全国知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走进全国各地基层医院,培训基层医师最新、最先进的诊疗技术,并为基层患者免费义诊,推动“治未病”的传播,提高当地群众防病治病意识,努力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将继续秉承“团结广大中西医药、民族医药同道,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宗旨和“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际行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目标,勠力同心、群策群力、齐心协力,高质量发展“脑心同治”理论和方药,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