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巡礼”走基层|“马背上”诞生的药学殿堂——沈阳药科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纪实

  • 2021-05-17 19:46
  • 作者:叶阳欢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马背上的药箱驮着昨天,我们的光荣写满万水千山,阳光下的药苑培育未来……”5月1日清晨,一首《北国药苑永远是春天》响彻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的天空,沈阳药科大学(以下简称沈药)西藏校友齐聚于此,挥舞校旗、合唱校歌。这也是自今年1月16日,该校启动以“重寻来时路 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90周年校庆校旗传递活动的第16站。据悉,在此次校庆活动中,该校校旗从学校诞生地江西瑞金沿着校址迁移路线,拟重启万里长征路,将历经8个月、40个城市的接力传递,把沈药红色精神传遍华夏大地。


  90载薪火相传,红色基因赓续不断,这所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大学,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图一为建于1954年的沈阳药科大学文化路校区主楼,这里已被沈阳市录入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图为建于1954年的沈阳药科大学文化路校区主楼,这里已被沈阳市录入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光辉历程 不朽的方寸印记


  暖阳透过树枝,洒下一地斑驳,沈阳药科大学文化路校区,红白相间的整体色调显得古朴典雅——这里已被沈阳市录入历史建筑名录。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沈药走过的90年,正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努力向繁荣富强的现代文明社会迈进的90年。”提起学校的光辉历史,94岁高龄的沈药第15期毕业生、原党委书记周杰感慨良多。


  回望沈阳药科大学的“奋斗历程”,一种波澜壮阔的画面扑面而来:1931年,学校诞生于江西瑞金,前身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领导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调剂班,一路跟随红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历练,边走边学、边学边战,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这样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学校从赣南到陕北瓦窑堡、陕西延安、黑龙江佳木斯,最后来到辽宁沈阳,经历抗日战争的烽火淬炼,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洪流中成长,办学兴校育人,教学科研不辍。


  “就是带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拼搏奋斗精神,‘马背上的药箱’精神与光荣传承至今,成为一代代沈药人最鲜亮的精神底色。我们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践行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中,一刻未曾懈怠。”学校党委书记徐凤翔说,沈药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在人才培养中注入红色基因,把校史教育融入强国使命和专业课堂,全过程、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


  求索创新  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沈阳药科大学基础(药学)学科赫然在列。


  “木秀于林”,必有与众不同之处,学校亦然。沈阳药科大学始终以药学教育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构建优势特色学科群,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此,沈药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形成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经5个学科门类11个专业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其中,药剂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分析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学、中药学分别获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


  师资是学校重要的“财富”。沈药设立多项人才引进培养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协同创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今年4月,该校7名学者入选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6年位列辽宁省属高校首位。


  在药剂实验教学中心3500㎡的开放实验室里,1400余件先进仪器设备分布有序,每个实验室都有学生埋头苦干的身影,时常通宵达旦。这种对科研事业的激情与学校导向型激励机制是分不开的。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是关键。”校长程卯生介绍道,学校持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增设开放实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完善学校拔尖人才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持续提升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成效,辐射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90年来风雨的洗礼和滋润,10余万名莘莘学子从沈药走向社会,成为药界各领域精英,多名当选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青、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级称号。


图二为 学校学生在药剂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实验。

图为学校学生在药剂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项目实验。


  肩负使命 “教学科研”双翼飞


  疫情防控中,学校在2020年2月筛选出33个新冠病毒潜在抑制剂并进行测试,为新冠病毒的临床研究和用药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在沈药人的血脉中,始终烙印着“为国请命”的基因,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1947年7月,学校成立药物研究室,开展战争急需药品研究,合成磺胺(SN)结晶,挽救无数战士的性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历史性贡献。上个世纪50年代,学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从东北盛产薯芋科植物——穿地龙根茎中提取薯芋皂苷,为我国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找到新的原料和途径。随着朱廷儒、顾学裘等一批药学家来校任教,相继开发了肝精注射液、ACTH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脚气灵软膏等产品,将学校的科研发展带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迈入新时代,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科研方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成果推广三大科技创新体系,亮出了一份份华丽的科研成绩单。比如,奥美拉唑系列产品产业化与国际化的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乙胺利福异烟片、利福平异烟肼片、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3个一类新药获得新药证书并在本地转化;在全球首次揭示碳纳米管对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依赖性的显著抑制作用;“配体包埋式”主动靶向纳米粒、经皮给药贴剂的关键辅料压敏胶、界面溶解度新概念等一批关键技术或理论取得突破。


  “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深耕育人、精深科研,还要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程卯生说,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搭建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协同创新中心、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开展项目合作200余项,为企业增产增效超100亿元。


  传承红色基因,一路追梦前行。“全体沈药人将始终以‘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训及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以实干笃定的前行脚步,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沈药之路’。”徐凤翔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