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神秘面纱

  • 2021-11-09 11:57
  • 作者:陈婵娟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痛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15年,我国痛风患病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据报道,截至2019年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患病人数超1.8亿,甚至比糖尿病患者还要多,成为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外的“第四高”。目前,全国痛风患者已经超过8000万,而且正以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与15年前相比,痛风患者数量已经增加了15-30倍,并且仍在迅速增加。


  那么究竟什么是痛风?它与高尿酸血症有何关系?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血清尿酸浓度过高,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骨骼、软骨和肾脏等处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并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通俗地讲,痛风属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嘌呤在身体里大量累积就形成了痛风。嘌呤主要来源于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中,比如肉、鱼、动物内脏、海鲜等等,吃太多这些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就会导致我们体内嘌呤成分过多。除了存在于食物中,人体自身也有嘌呤。嘌呤存在于细胞的核酸中,参与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管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嘌呤,还是我们人体自身存在的嘌呤,经过人体代谢之后,就会变成尿酸,所以体内的嘌呤多,尿酸就会多。


  尿酸最后是通过肾脏和肠道排泄出去的,正常人每天的尿酸有进有出,保持着平衡。而高尿酸血症形成的原因就是:吃太多含嘌呤的食物、人体自身产生的嘌呤太多或排出得太少,存在1种或多种原因。临床上男性血尿酸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 ,就叫做高尿酸血症。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有什么关系?


  血液中的尿酸太多了,尿酸就没有办法完全溶于血液中,没有溶于血液的尿酸就会以钠盐的形式累积在关节和皮肤里,这是尿酸的固态形态,就像一根一根小针一样。小针在关节里不断刺激关节里的软骨组织,导致关节发炎;而关节一旦发炎,就会使得小针刺激关节里的神经次数增加,人就会感觉非常疼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痛风。可见,痛风的根本原因是高尿酸血症。


  一般而言,血尿酸越高,痛风发作越频繁。研究表明:血尿酸≥600μmol/L时痛风的发生率为30.5%,血尿酸<420μmol/L时痛风的发生率仅为0.6%。但高尿酸血症未必都发生痛风。也就是说,痛风一定伴有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不一定会痛风。


  血尿酸忽高忽低也容易诱发痛风发作。血尿酸突然升高,尿酸在关节的滑液中形成针状尿酸盐结晶;而血尿酸突然降低,则可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释放出针状尿酸盐结晶。这些针状尿酸盐结晶刺激关节神经,导致痛风发作。


  另外,酗酒、熬夜、关节损伤、局部温度降低、局部pH降低、疲劳等都会促使尿酸在关节内形成尿酸结晶,从而诱发痛风发作。


痛风发作时应该如何治疗?


  (一)药物治疗


  痛风发作的治疗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迅速止痛,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办法。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三类: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解热止痛药)和激素,其中前两者是一线药物,应该首选。


  1.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的特效药,越早用药,疗效越好,超过36小时疗效明显降低。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停药。长期使用可导致转氨酶升高,白细胞降低,肾功能损害等。


  2.非甾体抗炎药:也就是常说的解热镇痛药,这一类药家族庞大,成员众多。常用的有扶他林、布洛芬等,以及新型的止痛药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消炎药主张早期和足量使用,即在发作的前2天给最大量,等症状缓解后迅速减至常规剂量。这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比如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此外长期使用还导致肾损害。应严格按药物说明书用药,而且禁止两种这类药物同时使用。


  3.糖皮质激素:就是我们常说的激素,不首选使用,只有当上述两类药无效,或者肾功能不好不能使用上述药物时可选择使用。激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很多,比如向心性肥胖、感染、糖尿病、胃溃疡等,短期使用问题不大,主要预防胃肠道反应比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等。


  对严重痛风、剧烈疼痛者,可联合用药:比如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或者秋水仙碱+非甾类消炎药。不提倡非甾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的联合,因为二者对胃肠黏膜的损害都很明显,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


  对无法避免的胃肠道反应,可同时使用抑酸药比如拉唑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二)手术治疗


  大部分痛风患者通过药物即可控制病情发展,而少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后,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肌腱,逐渐形成痛风石,痛风石直径达1.5cm者应争取尽早手术。


  痛风石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痛风石导致肢体畸形并引起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压迫皮肤,已经形成或即将出现皮肤破溃;窦道形成,粉笔样物质渗出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关节活动障碍,神经受压出现卡压症状。


如何预防痛风?


  (一)痛风风险因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哪些因素易导致痛风的发生。


  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肥胖不仅增加痛风发生的风险,而且肥胖患者痛风发病年龄较早。随着BMI(体质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2)的增加,痛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内脏脂肪与痛风的发生亦密切相关。


  过量的酒精摄入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因此诱发痛风的风险最大。


  高血压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患有高血压的参与者发生痛风的风险显著高于非高血压者。


  高血糖也是痛风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嘌呤分解代谢增强、尿酸生成增加,血尿酸水平升高,而高尿酸血症可加重肾脏损伤,使肾脏尿酸排泄减少,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类、海鲜)可增加痛风发生风险。果糖是可升高血尿酸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合成,抑制尿酸排泄,故含果糖饮料等的大量摄入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此外,某些药物也会成为痛风发生的风险因素。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发生痛风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64和1.70。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环孢素、他克莫司和吡嗪酰胺等可促进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生风险。


  (二)痛风患者日常生活管理


  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保持饮水量;限酒,特别是啤酒;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常见高嘌呤水平食物包括:动物内脏、猪肉、牛肉、羊肉、贝类、凤尾鱼、沙丁鱼、金枪鱼等;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


  应提倡以下生活方式:保持体重,尤其不能过于肥胖;规律饮食和作息;规律运动;禁烟;停用可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婵娟)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