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破解农村药品安全痛点难点堵点显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南与越南接壤。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和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地区。农村人口多,农村药品经营主体“多、小、散、乱”现象突出,以特效药、祖传药、民族药等形式制假售假乱象频发。2023年以来,百色市市场监管局紧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找准症结动刀,瞄准靶子射箭,着力破解农村药品安全痛点、难点、堵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找准症结,紧盯农村市场药品安全“痛点”
百色市市场监管局将农村药品安全整治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列入民生项目扎实推进。以农贸市场、中草药铺、零售药店、个体诊所等涉药经营使用单位为重点场所,以经营“地摊药”“祖传秘方药”“中药粉”“南药粉”等为重点对象,排查整治无证经营药品、非法购进、销售过期药品等乱象,重点打击藏匿在农村、城乡接合部以“特效药”“祖传药”“民族药”等形式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开展网格化全覆盖排查风险隐患,大力整治农村地区药品市场秩序。2023年来全市立案查处“两品一械”案件913件,捣毁窝点18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50件,法院审结10件、判决17人。
定好靶向,解决农村市场药品安全“难点”
紧盯规范用药,查“特效药”。一些农村个体诊所、零售药店未严格按照开具的处方调剂药品,而是将西药研磨成粉末添加到其他西药液中配制成混合制剂,或是以小方纸包装无法辨识药物的“散拼药”提供给患者,存在严重用药安全隐患。在专项检查中查获5家个体诊所销售标称“治疗感冒咳嗽”的西药粉末与西药液混装6000余瓶,在4家乡镇药店查获标称“专治感冒咳嗽”的“散拼药”4000余包1.7万余粒、“纯中药液”216包。
紧盯农村圩日,查“祖传药”。针对“游医药贩”经营场所不固定、流动性大的特点,利用传统圩日赶集时机,组织力量在农村地区农贸市场周边人员密集区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擅自配制和加工中药材制品,宣称或暗示具有功能主治或者明示预防疾病、治疗功能、药用疗效等虚假违法药品广告,以及制售添加违禁化学药物的假药、劣药等违法行为。在圩日专项检查中共查获26个流动摊贩违法销售“德国黑金刚”等630个品种5万余粒假“壮阳药”。
紧盯虚假宣传,查“民族药”。重点检查边民互市点销售的进口药品、无中文标识药品是否取得国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进口备案文件及相关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一些中药草堂、农村集市药品经营者为了牟取利益,利用部分农民群众迷信偏方心理,打着“祖传秘方”“纯中药成分”“越南神药”的幌子,在中药中混入西药成分,冒充纯中药进行销售,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给患者的用药安全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在专项检查中共查获3家中草药店(铺)涉案“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胶囊”等自制胶囊药3万余粒、“抗风湿药粉”185包、中药粉17余千克、空胶囊28万余粒,以及包装材料、粉碎机、搅拌机、胶囊填充板等工具设备一批。
紧密协作,疏通农村市场药品安全“堵点”
积极推动信息联通、执法联动、社会共治。联合公安、检察院出台百色市药品行刑衔接工作制度,先后组织召开多部门会商7次,联合执法23次。强化“药品行刑衔接检验实验室”功能,开辟涉案药品检验检测和认定“绿色通道”。2023年以来抽检涉案药品及原材料37批次,出具假药认定38份。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专项行动进行宣传报道,广泛开展药品安全科普宣传,发挥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失信惩戒、舆论监督等作用,把监督网络从监管队伍延伸到社会公众,及时发现农村药品安全隐患和侵害农民百姓利益的苗头,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安全用药,不断提高识假辨假能力,形成自觉抵制假劣药品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