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一桌菜”入选“湾区标准”实施应用典型案例

  • 2025-05-22 14:01
  • 作者:陈海荣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5月21日上午11时在广州召开“推动‘湾区标准’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新闻宣传司、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业贸易署、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负责人将出席新闻发布会。


  据悉,目前“湾区标准”的总数已经达到235项,覆盖交通、医疗、食品、养老、托育、气象、餐饮、文化等领域。其中,《携手守护“舌尖美味与安全”,共筑“湾区一桌菜”》入选《“湾区标准”实施应用典型案例》。


  粤港澳三地饮食文化同根同源,美食情牵乡愁,守护“舌尖美味和安全”是大湾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为此,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粤菜和食品“湾区标准”,以标准化引领品质升级,并取得喜人成果。


  成果一: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粤菜菜品标准编制指南》,指导推动58项粤菜菜品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涵盖了广府菜、潮菜和客家菜三大粤菜流派,包括《广府菜 烧鹅》等24项标准、《潮菜 卤鹅》等22项标准、《客家菜 梅菜扣肉》等12项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为粤菜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推动了粤港澳三地超100家单位积极声明使用。截至目前,佛山建成了15家粤菜示范店,粤东四市及香港打造20家潮菜示范店。此外,依据粤菜“湾区标准”为国内外烹饪技能人才开展培训,如以潮菜“湾区标准”为教材,为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区的潮籍华裔学员培训了蚝烙、糕烧番薯芋和生炊鱼等烹制技术;以客家菜“湾区标准”为教材开展技能培训超290人次,其中,面向马来西亚华侨开展2场盐焗鸡、碌鹅等客家菜制作实训,有力推动粤港澳三地及海外华侨传承粤菜传统烹饪技艺,借力湾区标准化实践,促进粤菜文化的广泛传播。


  成果二:粤港澳三地共同研制83项食品“湾区标准”,其中产品标准42项、质量安全要求标准39项、检验方法标准2项,涵盖了粮、油、肉、蛋、奶、果、蔬等老百姓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以及丝苗米、酱油、蚝油、蛋卷、曲奇饼干等湾区地域特色食品。广东省食品检验所先后与海关总署广东分署、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澳门市政署等粤港澳三地官方机构及行业协会开展食品“湾区标准”专题交流活动10次、标准宣贯培训活动6场,制作宣传视频8个,有力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该系列“湾区标准”还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如2025年发布的GB 251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参考WQ 1-192《灭菌牛乳》高品质要求,明确了灭菌乳中不添加复原乳的要求,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供“湾区标准”探索经验。


  成果三:食品冷链“断链”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隐患,冷链“断链”不仅会导致食品变质,还会引发经济损失和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大湾区冷链食品的安全性和流通效率,广东省冷链协会联合三地单位共同制定《冷藏冷冻预包装食品流通作业规范》《预制菜冷链温度控制规范》2项“湾区标准”,要求严格控制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冷链温度,确保冷藏冷冻预包装食品和预制菜在流通环节中保持安全卫生状态。九龙维记、香港美心、大昌行、南粤食品、粤海广南行等49家大湾区知名品牌积极响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确保食品从生产到送达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冷链不断链。食品冷链“湾区标准”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冷链管理的效率提升,还增强了消费者对冷链食品的信心,推动了大湾区冷链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湾区标准”正逐步成为大湾区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湾区标准”作为粤港澳三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需、共享的载体,已成为越来越多湾区人的共识。当前,“湾区标准”的研制主体持续增加,目前已经发布的235项“湾区标准”,共有3563家(次)单位参与,其中,内地单位2752家(次)、香港单位499家(次)、澳门单位312家(次),涵盖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湾区标准”的实施意愿在持续提升,声明使用“湾区标准”的单位数量达到了6827家(次),其中,内地单位5710家(次)、香港单位682家(次)、澳门单位435家(次)。“湾区标准”的落地场景也在持续拓展,“湾区标准”被社会各界作为技术规范、服务指南、培训指引广泛使用。(陈海荣)


(责任编辑:赵红)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