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原料”转向“进口优质原料”—— 上半年我国中药外贸应对挑战探寻新机
2024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我国中药类产品贸易平稳运行,其中中药原料类产品进口的持续扩大是助推中药进出口贸易稳中有进的主要动力。然而,2025年一季度,我国中药类产品外贸进出口两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下同),2025年上半年,中药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9.7亿美元,同比下降5.5%。其中,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下降5.6%;进口额为14.3亿美元,同比下降5.2%。进口降幅较一季度有所缓和,出口降幅则较一季度有所扩大。总体来看,我国中药外贸在面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提高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稳住了基本盘,显示出较强的韧性。
植物提取物为出口主力
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略显乏力
2025年上半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为25.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6.9亿美元下降5.6%。实际上,近年来中药外贸进口增长迅速,出口增长则逐渐放缓,2023年和2024年出口更是进入了负增长态势,同比分别下降3.1%和2.7%。可以看出,我国中药类产品外贸已逐渐从以植物提取物为代表的原料类产品的出口驱动,转为以中药材为代表的原料类产品的进口驱动。未来,优质中药原料的进口或将成为中药外贸发展的大趋势
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作为中药类产品出口的主力军,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为15.4亿美元,同比上涨3.8%,逆转了去年同期下降14.5%的颓势(详见图1)。
从主要出口市场来看,美国、印度和日本是我国植物提取物上半年出口的前三大市场。美国常年稳居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出口额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生产的植物提取物大量用于其膳食补充剂产品的生产。2025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总额的20.9%。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印度和日本市场出口额均在1.5亿美元左右。近3年来,印度市场在我国植物提取物全球出口市场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市场占比从5.3%增至9.0%。今年上半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对印度出口额同比增长13.8%,达1.56亿美元,主要是由于油树脂的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8.5%。过去3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对日本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5.9%,达1.53亿美元。
从细分领域来看,薄荷醇、甜叶菊提取物、柑橘精油、枳实提取物、桉叶油、水飞蓟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甘草提取物等大品种是拉动植物提取物出口的主要力量。其中,去年出口额高速增长36.8%的薄荷醇,在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同比增长5.4%,出口额在1亿美元左右。
中药材及饮片
2025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表现略显乏力,出口额为5.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实际上,由于国内中药材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疲软,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在2023年和2024年已经分别下降了6.7%和5.8%,总体呈现出缓慢缩减的态势。
从出口市场来看,2025年上半年,亚洲仍是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主要出口市场。过去3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对日本出口额持续增长,3年分别同比增长11.4%、15.4%和5.8%。今年上半年,日本依然是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最大出口市场,出口额达1.3亿美元,但较去年同期下降20.3%,市场份额占整体出口市场份额的23.3%。其中,半夏的出口额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降幅为17.3%。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对韩国出口额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下降3.9%和2.0%。今年上半年,对韩国出口额为6890万美元,同比继续下降6.6%,市场份额占整体出口市场份额的12.7%。其中,鹿茸及其粉末的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47.8%。
东盟是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重要区域市场,但自2023年开始,我国对东盟市场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呈快速下降态势。其中,越南下降明显,2024年的出口额仅为2022年的38.5%。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市场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为1亿美元,仅为2022年全年出口额的27.6%,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出口额较大的前5个国家中有3个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是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中,对越南出口额同比下降14.4%,主要受枸杞出口额大幅下降52.2%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对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出口额出现超高幅增长,增幅分别高达196.6%、683.3%和168.9%。
从细分领域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前五大品种为肉桂、枸杞、人参、当归、槟榔果。2024年,肉桂、枸杞的出口额分别同比下降34.3%和3.3%,人参、当归的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3.1%和25.0%,但今年上半年这4个品种的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20年以来,我国槟榔果出口持续超高速增长,出口额从2020年的22.6万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951万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43.9%。2025年上半年,槟榔果出口额继续同比增长114.5%,出口额达1886万美元,仅上半年出口额就达到去年全年的96.7%,从去年第十五大出口品种的位置跃升至第五位,出口增长势头仍然强劲。
中成药
2025年上半年,我国中成药出口额仅为1.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3亿美元下降明显,降幅达23.7%。
从出口市场来看,中成药产品出口的前五大市场分别为中国香港、尼日利亚、美国、中国澳门、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仍是最大出口市场,出口额为6011万美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2.4%,市场占比为35%。前五大出口市场中只有美国和中国澳门实现了正增长,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9.9%、44.3%,对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出口额则分别同比下降35.4%、12.5%。
从细分领域来看,中成药主要出口产品是片仔癀、清凉油、安宫牛黄丸、白药等经典品种。其中,安宫牛黄丸和白药出口额增长显著,分别同比增长106.9%和125.0%;片仔癀出口额则同比下降70.3%。
中成药进口下滑明显
中药材及饮片进口稳步增长
近5年来,我国中药类产品的进口总体呈扩大趋势,进口总额从2020年的16.6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31.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9%。但2025年一季度,中药类产品的进口额同比下降8.4%;2025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的15.1亿美元下降5.2%,进口总额为14.3亿美元。
植物提取物
2025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产品的进口额为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较去年同期7.6%的增幅略微下降,但总体仍然呈上升趋势(详见图2)。
从进口市场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植物提取物产品进口的前三大市场分别为印度、美国、巴西。印度是我国植物提取物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占18.7%的进口市场份额,上半年进口额为6804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2%,其中薄荷醇的进口额同比下降9.3%。自美国进口的植物提取物进口额为6134万美元,同比增长4.9%,较去年同期1.5%的负增长有所回暖,主要是由于橙油的进口额同比增长30.8%。今年上半年,我国自巴西进口植物提取物的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85.9%,达3041万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橙油进口额增长明显,同比增幅为71.6%。此外,我国自乌兹别克斯坦进口植物提取物的进口额在2024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比增幅高达84.1%;2025年上半年则较去年同期下降33.7%,进口额仅为1819万美元,主要是由于甘草液汁及浸膏的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7.8%。
从细分领域来看,精油类产品是主要进口产品,薄荷醇、橙油、薄荷油、柠檬油、白柠檬油、胡椒薄荷油、桂油等产品进口额占2025年上半年植物提取物进口额的近50%。
中药材及饮片
近五年来,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持续增长,从2020年的2.82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6.4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产品的进口额再度稳步增长,进口额达到3.7亿美元,同比增长14.9%。
2025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的前五大进口市场为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新西兰、缅甸和韩国。印度尼西亚继续稳居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第一大进口国,进口额为9519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6.8%,占据25.5%的进口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市场;进口额之所以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豆蔻的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102.7%。2024年,我国自加拿大进口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同比下降36.2%,但今年上半年由于西洋参的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我国自加拿大进口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加拿大成为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第二大进口国。2024年,我国自新西兰进口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同比增长13.1%,但今年上半年则同比下降18.7%,仅为4677万美元,主要是由于鹿茸及其粉末的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自缅甸和韩国的进口额分别为2950万美元和2447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6%和31.6%。
从细分领域来看,主要进口品类有西洋参、鹿茸、豆蔻、肉豆蔻、丁香、人参等,以国内稀缺药材或者其他贵细药材为主,进口额同比增幅较大的品种有西洋参、豆蔻、番红花。
中成药
2024年我国中成药进口额为4.7亿美元,同比增长9.6%,但今年上半年则同比下降23.1%,仅为1.8亿美元。
从2025年上半年进口市场来看,中国香港、德国、中国台湾为中成药产品进口的前三大市场。2024年,自中国香港进口中成药的进口额共计2.6亿美元,占据55.3%的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进口额为1.1亿美元,同比下降15.0%,但市场占比扩大至64%。第二大进口市场为德国,进口额为3074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6.4%,市场占比由2024年的30.1%萎缩至17.5%。自中国台湾的进口表现有所不同,进口额在2024年同比增长32.9%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同比大幅增长140.7%,达1765万美元,为去年全年进口额的86.1%。
出口遇阻但内需扩大
积极施策助力中药外贸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未来走向不明,中药进出口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4月份以来的关税政策不可避免地给我国植物提取物对美出口带来明显影响。尽管上半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遇到了一定阻力,但国内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依然稳步扩大,为中药产业稳步发展稳住了基本盘。
从上半年中药类产品出口结构看,植物提取物出口占比60%左右,是拉动中药贸易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尽管上半年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实现了正增长,但从一季度、二季度分别来看,一季度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9.3%,其中最主要的美国市场同比增长29.2%;二季度较去年同期下降1.4%,美国市场同比下降10.7%。植物提取物是膳食补充剂等产品的主要原料,中国为该原料第一大出口国,美国为其下游产品的第一大生产国和目的市场,两国间的正常贸易对全球天然健康产品的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
反观国内市场,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老年群体普遍存在慢性病管理和康复需求,同时对中医药理论和治疗手段认可度高,对中医药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患代谢性疾病、心理疾病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群体不断扩大,养生保健需求持续攀升,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类产品、药食同源产品等的需求显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国家层面积极出台政策、探索措施,力图为我国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中药外贸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中医药国际合作机制,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开放创新发展等内容。4月份,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开展牛黄进口使用试点、牛黄进口通关要求等内容。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今年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内多家头部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以及SGS等国际知名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制定发布《植物提取物良好生产规范》(GEP),并与美国天然产品联盟(UNPA)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通过输出我国主导的植物提取物生产标准,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国际话语权,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