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版《中国药典》药用辅料新增品种标准解读(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研制、生产(进口)、经营、使用和监管所应遵循的技术要求,其中不仅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药品标准,药用辅料和药包材标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典》2020年版在药用辅料标准数量、标准体系和标准形成机制上均有明显提升和完善,共计收载了335个药用辅料品种(规格),虽比上一版增加了24%,但还远不能覆盖已上市制剂中的药用辅料品规。
按照2025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大纲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数十家标准提高课题承担单位深入研究,并经第十二届国家药典委员会药用辅料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和特邀专家的认真审核,完成202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用辅料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新增药用辅料标准52个,总数达387个,与2020年版相比增长15.5%。
本文着重介绍202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用辅料新增品种标准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
总体情况
2025年版《中国药典》药用辅料新增品种标准体现了几组关键词。
一是“量变与提质”。本版药典新增药用辅料标准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新增品种中包含中药、化药、生物制品的多种剂型所用的常用及特殊药用辅料,标准更加凸显药用辅料的关键质量属性,从名称到每个项目更加规范严谨。
二是“协调与率先”。一方面加强了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协调,药辅同源品种标准的协调,以及同品种多规格和同系列品种标准的规范与协调;另一方面,也敢为人先,率先收载了微晶纤维素丸芯、预胶化磷酸羟丙基二淀粉酯、苯度氯铵和培化磷脂酰乙醇胺等多个标准,以及研究制定了一批更加简便、精准、环保的检验方法。
三是“配角与主角”。国家药典委员会一直践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鼓励药用辅料生产、使用、检验、科研等各类机构积极参与药用辅料标准制定。本版药典新增药用辅料标准的起草单位既有药品检验机构,也有科研院校,更有生产企业,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专业优势。为保障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还特设了“指导单位”,以便为生产企业和首次参加药典标准制定的单位提供精准的帮扶,使更多有技术实力的单位成为药典标准制定的主角。
新增药用辅料标准主要特点
油脂类药用辅料
油脂类药用辅料是药用辅料中常见的一大类结构多样、分析难度大的复杂辅料,包括各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类似物或衍生物。这类辅料可作为溶剂、润滑剂、乳化剂、软膏或栓剂基质、增溶剂、稳定剂等,常用于多种传统制剂,也可在脂质体、脂肪乳等新型制剂中发挥递送或载药的重要功能,应用范围广、发展潜力大、质控要求高。
芝麻油 药用辅料芝麻油系胡麻科植物芝麻的成熟种子经榨取并精制得到的脂肪油,其组成是以各种脂肪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在制剂中通常作为溶剂或油相使用,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和外用,如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黄体酮注射液等。美国药典(USP)、日本药典(JP)及《中国药典》一部均有芝麻油品种标准收载,欧洲药典(EP)收载的名称为精制芝麻油。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过程中,重点对芝麻油的甘油三酯组成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对USP的归一化法和EP基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线性外标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全面比较,探究了普通型色谱柱的检测能力,扩大了检测方法的普适性,最终建立的检测方法可区分芝麻油的21种甘油酯组分。
蓖麻油 药用辅料蓖麻油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成熟种子经榨取并精制得到的脂肪油,以各种脂肪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蓖麻油中含有85%~92%的蓖麻油酸,蓖麻油酸含有羟基,因此蓖麻油的溶解性和黏度与其他天然油脂有明显差异。在制剂中多用于局部用的乳膏和油膏,浓度为5%~12.5%;由于黏度大,注射和眼用时表现明显的缓释特性;还可以用于口服片剂、胶囊剂等,在包衣处方中,蓖麻油的加入可以延缓氯吡格雷的释放。在USP、EP、JP及《中国药典》一部中均有蓖麻油品种标准收载。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过程中,重点研究并建立了加校正因子的蓖麻油酸归一化法,对蓖麻油中油酸异构体异油酸进行了定性和限度研究,并首次制定了本品甲氧基苯胺值(供注射用)的限度。此外,对USP收载的ELSD归一化法检测三酰甘油组成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其方法和限度存在不合理之处,故未收入《中国药典》。
葵花籽油 药用辅料葵花籽油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成熟种子提炼精制而成的脂肪油,以各种脂肪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其中亚油酸(亚麻油酸)所占比例最高。在制剂中主要用作溶剂,如黄体酮软胶囊。USP和EP对葵花籽油均有收载。本次标准起草过程中,重点关注了碘值的测定方法,由于葵花籽油中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高,故在《中国药典》通则0713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的基础上延长了反应时间,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针对脂肪酸组成项目,根据葵花籽油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差异,配置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有利于色谱的分离效果。
棕榈油 棕榈油在制剂中主要用作包衣剂和乳化剂,目前USP有收载,企业标准各不相同。本次标准研究中发现,USP中薄层鉴别项有方法1和方法2两种,但方法2系统适用性比方法1差,最终采用了更加准确可行的方法1。在脂肪酸组成项目的研究中发现,亚麻酸包含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这两种形态在自然界中均有可能存在,故本次标准起草过程中,明确了亚麻酸的类型,使得标准更加完善严谨。
氢化棕榈油 氢化棕榈油属于氢化植物油类,由棕榈油进行精炼和氢化而成,其中主要含有棕榈酸和硬脂酸的甘油三酯,在药物制剂中通常用于栓剂、胶囊剂、片剂、膏剂等。目前只有USP收载,企业标准各不相同。本次标准研究中,结合本品的生产工艺建立了适宜的标准,可促进对该药用辅料应用的深入研究。
氢化植物油 氢化植物油是以植物来源的油经过精制、漂白、氢化脱色及除臭、喷雾干燥而制得,主要含甘油三酯。常用的植物油来源为棕榈油、大豆油、棉籽油等。氢化植物油可作为亲油性控释制剂的基质形成材料,也可在制备油基液体和半固体配方中用作黏度调节剂。USP和JP收载了氢化植物油品种标准,同时多国药典也单独收载了氢化大豆油、氢化棉籽油和氢化棕榈油的品种标准。本次标准起草过程中,兼顾了各国药典的氢化植物油品种标准,首次制定了氢化植物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油脂类物质的常规质量控制项目;同时也对油脂氢化工艺常用的催化剂镍的残留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方法和限度。此外,考虑到氢化植物油特殊的熔点,在不皂化物、酸值和干燥失重检测时可能出现凝固结团等异常现象,在标准中对操作细节进行了规范。
十四醇 十四醇又名肉豆蔻醇,是从含十四醇酯的植物油脂如椰子油、棕榈仁油等中提取并在催化条件下加氢还原制得,主要用作柔软剂和稳定剂等。本次标准研究中,结合本品的结构特点制定了油脂类辅料通用的质控项目,包括酸值、羟值、碘值、皂化值、水分等,并重点研究了有关物质和含量测定项目。本品已收载于USP,但在研究中发现USP方法中使用的色谱柱效果不佳,在柱温高于180℃时有严重的柱流失现象,导致色谱图中基线不平,影响有关物质检测,因此通过筛选不同填料的色谱柱并优化色谱条件,建立了聚乙二醇的气相色谱法用于测定本品的有关物质和含量。
油酸 油酸来源于植物油脂,经纯化、精制而得,含不同含量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成分为顺-9-十八烯酸。其在脂肪乳注射液(如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中可作为乳化剂,使形成稳定的油/水体系;也常在局部用制剂或口服制剂中作为乳化剂、透皮促进剂或软胶囊基质,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本品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原辅包登记信息平台登记为“油酸”或“油酸(供注射用)”,USP和EP均有收载,国内标准有1953年版《中国药典》、注册标准和企业标准,各标准差异大、协调难度高。本次标准起草过程中,综合国内外标准及药用辅料油酸生产和使用现状,考察了其残留溶剂、元素杂质、脂肪酸组成、细菌内毒素等20余个质量控制项目,为使标准项目设置全面但不冗余,最终确定收载酸值、碘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含量测定等10余项,并设定了合理的限度。考虑到作为药用辅料的油酸应用范围广、含量限度跨度大,标准中设置了适宜的含量限度表述方式,即“含油酸不得少于65.0%且不得少于标示百分含量”,并在标示项要求企业明确本品的油酸百分含量,此种方式既体现了对油酸含量的最低要求,也有助于企业区分和选用适宜纯度的规格。
三辛酸甘油酯 三辛酸甘油酯由辛酸与甘油经酯化而得,常作为润滑剂、乳化剂及药用载体,同时适合应用于多囊脂质体的制备,起到填充缝隙、防止膜融合、维持蜂窝状多囊结构稳定的作用,在脂质体相关上市产品及研发阶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本品收载于USP,本次标准不仅制定了酸值、羟值、过氧化值、皂化值、水分等油脂类辅料通用的质控项目,还研究并分别建立了测定甘油酯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两种气相色谱法。此外,鉴于USP测定该品种游离甘油采用的氧化还原反应显色滴定法专属性较差,首次建立了更加准确可行的分子排阻色谱法。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系由棕榈酸与L-抗坏血酸酯化而得,常用于口服和外用制剂中,作为对氧不稳定的药物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与α-生育酚的组合显示出显著的协同作用。本次标准起草过程中发现,样品在储存过程中极易被空气氧化而导致颜色偏深,因此需注意贮存条件。关于含量测定,EP采用滴定法,US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经比对分析,本次标准中收载了灵敏度和专属性更好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含量测定方法。
聚氧乙烯(15)羟基硬脂酸酯 聚氧乙烯(15)羟基硬脂酸酯为环氧乙烷和12-羟基硬脂酸以15∶1的比例缩聚而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聚乙二醇与12-羟基硬脂酸的单酯、聚乙二醇与12-羟基硬脂酸的双酯和12-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醚,以及游离聚乙二醇。目前,CDE原辅包登记信息平台登记的名称为“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考虑到该名称可能存在歧义,故参考中国药用辅料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命名为聚氧乙烯(15)羟基硬脂酸酯。该品种作为一种新型非离子型增溶剂和乳化剂,在口服胶囊、注射剂、注射用乳剂、眼用制剂和滴鼻液等制剂的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可以促进药物吸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在参考《中国药典》通则0713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进行实验时发现,空白实验中用硫代硫酸钠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后加入淀粉指示剂变蓝,然而含有样品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不变蓝色,推测是由于样品对生成的碘有包合作用,故本次标准中改为根据溶液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根据工艺特点还专门建立了该品种环氧乙烷和二氧六环限度控制的检测方法。该品种在合成过程中加入镍或氢氧化钠作为催化剂,研究中发现有样品镍含量超过控制阈值(限度的30%),为满足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在标准“注”中提示了元素杂质镍的风险,并提供了检测方法。 (国家药典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