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治ADHD 需要分龄精准干预

  • 2025-09-11 10:30
  • 作者:董笑非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董笑非) “日常生活中,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常被大众简单归为‘调皮’,却忽略了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为一种神经发育相关疾病的本质属性。”日前,在由力品药业主办、人民健康平台于北京支持的“关爱开学季—ADHD健康大家谈”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郑毅说道。


  ADHD作为儿童期高发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科学认知与规范管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质量与家庭幸福。但不少人对ADHD有着认知误区,但ADHD的诊断有着严格标准——“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与多动冲动,且这些症状需在多个场合持续存在半年以上,对孩子的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同时还需排除由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引发的类似症状,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确诊为ADHD。”郑毅解释道,一般而言,儿童注意力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步提升:幼儿阶段的注意力通常仅能维持10~15分钟;中学阶段可达到20~30分钟,且能在课堂环境中自主调整注意力。“如果孩子好动程度远超同龄儿童,比如课堂上频繁离座、打扰同学,注意力水平明显低于对应年龄段标准,且症状持续数月干扰正常学习生活,家长需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排查ADHD。”郑毅提醒。


  很显然,ADHD需要及时干预。记者了解到,ADHD的治疗方案需根据儿童年龄灵活调整:6岁以下儿童的神经发育具有较大潜力,对药物耐受性较低、敏感度较高,因此药物治疗需格外慎重,应优先选择行为训练、发育强化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助力孩子逐步改善症状;6岁以上儿童则需积极开展药物治疗,同时搭配脑训练、行为干预等手段,构建全面的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同样不可或缺。”郑毅认为,专业的行为训练能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提升注意力管理能力;结合脑训练,可从多个维度改善ADHD症状。在此过程中,家长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需正确认识ADHD,避免因认知不足拒绝治疗或不配合用药;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注意力发展规律,不盲目施加过高压力,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息时间;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监督孩子按时按量用药。据悉,目前临床已可以通过采用极低剂量缓控释制剂技术降低用药剂量,实现药物24小时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